陈湘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7-078-01
摘 要 新时期,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也正高速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新形势下正面临着改革、转型与升级的考验和重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作为国有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拟就创新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监察工作 创新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队伍建设被党和国家放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中来,不仅关系到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否在国有企业有效执行,更与国有企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1]。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有效推进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质性完善,促进国有企业良好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党长期执政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这在顶层设计上促使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国有企业
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领导人民开创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至关重要。所以,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机关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高度、正确把握政治方向、精准抓好政策落实,推动各项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建设。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带头推动从严治党,才能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有力保证。因此,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是推动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制度不完善
就现状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制度不够健全,体系亟需完善。國有企业的现行制度往往存在专业度不足、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高的问题,未及时根据党中央的最新要求及时修订和改进制度,造成纪检监察的各项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实际操作可行性较差,不能起到很好的检查监督作用,体系制度需要尽快完善和加强。
(二)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能力水平较差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纪检监察干部大多为转岗或兼职人员,对纪检监察工作缺乏专业性认识,了解不够深入,甚至认识出现偏差。导致在工作推行中出现不严谨、不规范的举措,严重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合理有效开展,同时也制约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检验效果[2]。
三、创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对国有企业的日常纪检监督工作
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要将关注点同时放置于国有企业基层和高层,创新对日常工作的监督。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要做到基层、高层双管齐下,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廉政风气,从国有企业文化入手,创造廉政的文化氛围,营造良好健康的内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引导国企员工远离贪腐,秉持廉洁。此外,可以设置专门的纪检小组进行日常监督,将严格的纪检监察工作贯穿于国有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防微杜渐,积极主动预防腐败行为的产生。
(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各项制度的完善
针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制度漏洞,要依据党中央的最新指示和要求完善制度、健全纪检监察的工作体系。首先在企业内部要推进纪检制度的制定,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循、有章可依,促使纪检监察工作在具体贯彻落实过程中可切实按流程执行。其次,还要根据时代社会发展、以及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及时对制度加以修订和调整,确保纪检监察制度始终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一致。此外,还要构建起良好的预防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进行长期有效管理,从而构建腐败防范机制,促使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制的完善[3]。
(三)提高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
纪检监察工作覆盖面广且内容复杂,政治性和专业性均比较强,这就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纪检监察干部要努力学习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和纪检监察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开展工作的能力,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同时做到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推动各项纪检监察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暴露出不少问题和弊端,国有企业必须严格审视这些问题,明确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现状,然后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纪检监察的各项工作,从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国有企业保持良性稳健的发展,推进企业内部结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邓锐.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探索[J].现代国企研究,2018,9(24):228-228.
[2]马腾.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从业人员准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建设初探[J].现代国企研究,2017,8(22):251-252.
[3]向孝章.国有企业的纪检创新与监督推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6(19):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