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的前世今生

2020-11-09 09:09彭薇
科教新报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主考官帖子通知书

彭薇

近日,全国多所高校对外公布了精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有的藏着鲜花,有的附赠莲花种子,还有的开箱能“唱歌”……其实,从古至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远超单纯通知,其所蕴含的仪式感寄托了对莘莘学子过去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希冀。那么,这份承载梦想的通知书,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宋代通知书上有主考官资料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应该在宋代。但在唐代,已出现了一种考生自己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泥金帖子。而唐代官府只用榜单公布科举成绩,并不给考生和其家人单独寄送录取通知书。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泥金帖子”并非真正的“录取通知书”,宋代的“金花帖子”则被视为正式版的“国家级”科举录取通知书,也叫作“榜帖”。

现代录取通知书一般写的是某同学被某学校某学院某专业录取,于某日报到。而古代的录取通知书,书写内容更为复杂。“金花帖子”除了书写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记载了主考官,包括主考官的头衔、出生年月日等详细资料,甚至还有主考官祖父和父亲的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通知书上签下自己的姓名。

上世纪新生名单公布在报纸上

到了明代,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考生考中乡试或会试,郡县都会送上捷报。

在清代,首次出现了刻板印刷的录取通知书。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姓名、名次等。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都要加盖“录取专用章”,称为“过朱”。

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民国时期,全国没有统一考试,由高等院校自由安排入学考试的时间。相比较之前的“捷报”,民国时期的录取通知书的文化意味开始形成,古色古香,但在设计上没有现代通知书花哨。那时称录取的“同学”为“君”,且开头会有“台端”字样,“台端”是古代信札中常见的对别人的敬称,这也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尊敬。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录取新生的名字还可能出现在报纸上。西南交通大学曾晒出1953年的录取通知书,不少学校还会在报纸上刊登录取新生的名单。当年报纸上的榜单和姓名,如今成为珍贵的留念。

寄送通知书有重要仪式

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除了有“录取通知书”外,还有专门的“报榜人”送达,并安排热闹非凡的仪式。

据记载,在明清时期,送录取通知书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榜人”也叫“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报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他们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十分热闹。

因此,在古代报榜成了一份好差事,会得到一些“喜钱”。就是平民老百姓,也能摆上一桌,赏些酒喝。报榜人都是俸禄低微或者没有俸禄的衙役,他们报榜讨赏,无孔不入,人称“喜虫儿”。

承载学校的情怀与期许

时过境迁,如今恢复高考制度已40余年。作为历史的转折,1978级的新生录取通知书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份1978年9月发出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学生姓名、院系专业名称和报到时间都由手写填入,白纸上只有一些黑字。当年,这样被装在小号牛皮信封里的薄薄一张纸,成为大学生们的唯一入学凭证,信封里再无其他材料或物品。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录取通知书都保持着朴素的纸张状态。

近些年,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不仅仅是一张“通知单”,作为给大学学子的“初印象”,录取通知书成为一种载体,增添了文化味,饱含了学校的情怀与期许。比如,有的高校多年来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一些书法家也加入其中,为学子助力;一些高校则采用古代书籍的印刷形式,以豎排字来撰写内容;还有的大学通知书里夹了一份手工制作的校园内的树叶标本等。

猜你喜欢
主考官帖子通知书
入学通知书
一张录取通知书
暴力老妈
考驾照
通知书
考驾照
高手是这样拍马屁的
艺术院校的面试题
我是怎样在坛子里堕落的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