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8年荆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2020-11-09 03:07高华东邓艳君费强杨青青刘诗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变化特征荆州市

高华东 邓艳君 费强 杨青青 刘诗慧

摘要:为研究荆州市气候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荆州市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距平法、M-K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荆州市主要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荆州市增温趋势非常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为显著;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荆州市增温主要在2-5月和9-12月;7月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秋季;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是荆州市光照变差的主要原因。荆州市各站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仅松滋站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与荆州市整体变化趋势相反。随着气候变暖,荆州市热量资源明显增加。

关键词:气候要素;变化特征;突变检验;荆州市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 (2020) 16-0066-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6.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全球升温趋势为(0.2±0.1)℃/10年,目前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约高1℃[1]。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2-5 ]。任国玉等[2]指出1951-2001年中国平均地表气温上升趋势为0.22℃/10年,变暖幅度约为1.10℃,明显大于全球或半球同期水平,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全国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孔锋等[3]研究发现1961-2014年中国平均气温增加趋势为0.26℃/10年。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对于荆州市的气候变化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吴燕辉等[6]指出1958-2004年江汉平原平均气温增加趋势为0.25℃/10年,变暖趋势十分明显;魏宝华等[7]研究发现1960-2005年湖北省各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呈不同增加趋势,江汉平原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刘可群等[8]指出1960—2004年江汉平原东南部的年降雨量呈明显增加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是选取气温或降水作为气象要素指标,所用气象要素资料的年限较短。本研究利用荆州市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研究了荆州市气温、降水、日照、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点,以便全面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荆州市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状况,以期为地方政府部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安排农业生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为湖北省荆州市6个国家气象站(图1)1961-2018年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该数据由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提供。

1.2 研究方法

对荆州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年、月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趋势[9];采用Mann-Kendall法判断气候要素序列的突变时间[9];采用5d滑动平均法确定0℃(喜凉作物)和10℃(喜温作物)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10],从而计算稳定通过0℃和10℃的活动积温[11];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进行空间插值,并用ArcGIS 10.0进行空间表达。

2结果与分析

2.1 年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2.1.1 气温1961-2018年荆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6.9℃。由图2可知,近58年来荆州市年平均气温序列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9℃/10年,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变暖趋势相当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用Mann-Kendall法对1961-2018年荆州市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1961-1971年UF曲线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72年后呈现上升趋势,在1997年超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临界线,UF、UB曲线相交于1996-1997年,交点位于显著性水平0.05的临界线之间,是荆州市年平均气温突变的开始。突变前,1961-1996年荆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6.5℃;突变后,1997-2018年荆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7.6℃,前后相差1.1℃虞海燕等研究得出2007年是中国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但基于本研究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已延伸到2018年,可以看出,2013年是荊州市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为18.2℃,而1998、2007、2017年为次暖年,年平均气温都为18.0℃。

由图3可以看出,荆州市各站年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4~0.36℃/10年,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监利站的增温幅度最大,线性倾向率为0.36℃/10年,荆州站的增温幅度最小,线性倾向率为0.24℃/10年。

2.1.2 降水量 1961 -2018年荆州市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1219.0mm。由图4可知,近58年来荆州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线性倾向率为18.9 mm/10年,未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一结论与张峻等[13]得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2017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22.1mm/10年)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从分段变化来看,1961-2018年荆州市年降水量序列可分为以下5个时段:第一阶段为1961-1979年,荆州市年降水量年际间波动较大,累积距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此阶段为降水偏少期;第二阶段为1980-1995年,荆州市年降水量累积距平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经历了增多-减少-增多-减少的变化趋势,以3~5年的短周期旱涝交替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为1996-2004年,累积距平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此阶段为降水偏多期;第四阶段为2005-2014年,累积距平呈下降趋势,此阶段为降水偏少期;第五阶段为2015-2018年,累积距平呈增加趋势,此阶段为降水偏多期。

由图5可以看出,荆州市年降水量中东部呈增加趋势,西部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0.0~47.3mm/10年,仅石首站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松滋站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与荆州市整体趋势相反,线性倾向率为-10.0mm/10年;石首站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最大,线性倾向率为47.3mm/10年。

2.1.3 日照时数 1961-2018年荆州市年日照时数的多年平均值为1765.0h。由图6可知,近58年来荆州市年日照时数序列呈波动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64.1h/10年,通过了0.01水平的顯著性检验,减少趋势十分明显,这与张立波等[14]得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总趋势明显减少(-68.2h/10年)的研究结果一致。用 Mann-Kendall法对1961-2018年荆州市年日照时数进行突变检验分析,UF曲线呈波动下降趋势,在显著性水平0.01的临界线之间,UF、UB曲线相交,突变点位于1983-1984年,这与张立波等[14]得出的湖北省中南部年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减少的结果一致。突变前,1961-1983年荆州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87.4h,突变后,1984-2018年荆州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84.6h,前后相差202.8h。值得注意的是,突变后阶段,2013年荆州市年日照时数高达1999.7h,比多年平均值高234.7h,同时2013年也是荆州市最暖的一年,表明2013年是荆州市有记录以来光热资源最丰富的一年。

由图7可知,荆州市各站年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89.1~-32.6 h/10年,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监利站减少趋势最大,线性倾向率为-89.1 h/10年,洪湖站减少趋势最小,线性倾向率为-32.6 h/10年。

2.2月气候要素变化特征

2.2.1气温荆州市逐月平均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28.5℃)、8月(27.9℃),1月(4.4 ℃),年较差较大。图8a显示,1-12月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2-5月和9-12月月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其他月份气温升高趋势不明显,这使得荆州市气温年较差表现为减小的趋势。

2.2.2 降水量 荆州市各月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全年70.8%的降水都集中在3-8月,6月(190.3mm)降水量最多,12月(31.1 mm)降水量最少。图8b显示,月降水量线性倾向率为正值的月份有1-2月、4-7月和11月,主要集中在冬季和夏季,其中,7月增多趋势最显著;3月、8-10月和12月线性倾向率为负值,主要集中在秋季。这种变化特点使得荆州市年内降水量分配趋于更不均衡。

2.2.3 日照时数 荆州市逐月日照时数分布与逐月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230.8 h)、8月(226.0 h)、2月(88.9h)。图 8c 显示,近58年来各月日照时数线性倾向率在1月、6-9月减少趋势非常明显,4月日照时数线性倾向率为正值,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是荆州市光照变差的主要原因。

2.3 年积温变化特征

由图9可知,1961-2018年荆州市年≥0℃、≥10℃积温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6149.1(℃·d)和5 370.3 (℃·d),58年间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用Mann-Kendall法对1961-2018年荆州市年≥0℃、10℃积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UF曲线均持续上升,并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超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临界线,在显著性水平0.05临界线之间,UF、UB曲线交点均位于1996-1997年,是两者突变的开始。突变前,1961-1996年荆州市年>0℃、≥10℃积温分别为5993.5 (℃·d)和5226.8(℃·d);突变后,1997-2018年荆州市年≥0℃、≥10 ℃积温分别为 6 403.8 (℃·d)和5 605.2 (℃·d),两者分别相差410.3 (℃·d)和378.4 (℃·d)。可见,随着气候的变暖,荆州市热量资源明显增加。

3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通过对荆州市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的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近58年来,荆州市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线性倾向率为0.29℃/10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阶段年平均气温相差1.1℃,增幅相当大。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线性倾向率为18.9 mm/10年;1961-1979年、2005-2014年为降水偏少期,1996-2004年、2015-2018年为降水偏多期,1980-1995年则以3~5年的短周期旱涝交替为主。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线性倾向率为-64.1h/10年,突变点在1983-1984年,突变后与突变前阶段年日照时数相差202.8h。

2) 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均呈单峰型分布,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28.5)℃,1月最低(4.4℃);月降水量6月最多(190.3 mm),12月最少(31.1mm);月日照时数7月最多(230.8h),2月最少(88.9 h)。增温主要表现在2-5月和9-12月;7月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降水量减少主要集中在秋季;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是荆州市光照变差的主要原因。

3) 地域上,荆州市各站年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24~0.36℃/10年;年降水量中东部呈增加趋势,西部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0.0~47.3mm/10年;年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89.1~-32.6 h/10年。

4) 随着气候变暖,荆州市热量资源明显增加,≥0℃、≥10 ℃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表现一致。

3.2讨论

本研究中荆州市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线性倾向率为0.29℃/10年(P < 0.01),该结果略高于前人的研究结果[6],其主要原因为站点选择和气候要素序列起止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彭少麟等[15]研究发现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唐国利等[16]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湖北省等地区近40~50年的地表平均气温影响很明显,如果剔除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荆州市的增温速率将小于0.29℃/10年,此结果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荆州市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日照時数减少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暖湿”特征明显。丰富的热量、充沛的降水、充足的光照,雨热同步与农作物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使荆州市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可因势利导扩大复种指数,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结合气候资源的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湿地生态农业,开展稻虾、再生稻、特色水产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建立有气候特色的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荆州市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气候变化为农业生产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使水稻、小麦等作物生育期缩短,造成部分地区产量下降[17-19]。熊伟等[20]研究发现,1981-2007年随着太阳辐射减少湖北省水稻产区水稻产量也表现出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洪涝、干旱、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21-24]。霍治国等[25,26]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发现,气候变暖、降水异常会导致区域病虫害发生与灾变程度加剧,危害损失加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表明,2013年是荆州市有记录以来光热资源最丰富的一年,在6月15日,即常年梅雨发生初始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就过早北跳至30°N附近,且西伸至四川盆地。长江流域受其影响,出现较大范围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6月16-20日荆州市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5d≥30℃、4d最高气温达35.9~37.8℃的有害高温,对早稻抽穗扬花十分不利。同时6月中旬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9成,在气温、地温高亢(地面极端最高温度达66.1℃)的情况下,对棉花、蔬菜易引起日灼。6月23日荆州市由晴热高温转梅雨,至6月底,又出现此起彼伏的强降水天气,其雨量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引起了局部洪涝。因此,气象灾害的研究及科学预测,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安排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IPCC. 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 ℃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 942-956.

[3]孔锋,吕丽莉,方建,等.中国不同时段气候变暖速率的时空分异研究(1961 —2014)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4):426-435.

[4]谭方颖,王建林,宋迎波.华北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0,36(5):40-45.

[5]贺伟,布仁仓,熊在平,等.1961 —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生态学报,2013,33(2):519-531.

[6]吴燕辉,周勇.1958—2004年江汉平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 3):5-9.

[7]魏宝华,赵家成,刘咏燕.湖北省近46年区域气候变化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2008,30(S2): 232-234.

[8]刘可群,陈正洪,张礼平,等.湖北省近45年降水气候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J].气象,2007,33( 11):58-64.

[9]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3-50,69-72.

[10]王树廷.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的统计方法[J].气象,1982,8(6) :29-30.

[11] 胡琦,潘学标,邵长秀,等.1961—2010年中国农业热量资源分布和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2):119-127.

[12]虞海燕,刘树华,赵娜,等.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 1-11.

[13]张峻,张艺玄.长江中下游地区近60a降水变化规律研究[J].暴雨灾害,2019,38(3): 259-266.

[14]张立波,娄伟平.近5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5):595-601.

[15]彭少麟,周凯,叶有华,等.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5(4): 574-579.

[16]唐国利,任国玉.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 :791-798.

[17]丁丽佳,谢松元.气候变暖对潮州水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S1):97-102,106.

[18]余卫东,赵国强,陈怀亮.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9-12.

[19] 居辉,熊伟,许吟隆,等.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5,31 (10): 1340-1343.

[20]熊伟,林而达,蒋金荷,等.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 (4): 397-406.

[21]冯明,陈正洪,刘可群,等.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4): 343-348.

[22]周守华,黄永平,熊勤学.江汉平原盛夏冷害的发生趋势和气候背景[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234-236.

[23]郭树龙,温季,姜新.基于SPEI的1960—2018年江汉平原旱涝规律分析及预测[J].灌溉排水学报,2018,37(9): 108-115.

[24]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25]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 10):1926-1934.

[26]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降水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 1935-1945.

收稿日期: 2020-01-03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项目;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研发项目(2019J07)

作者简介:高华东(1990-),男,湖北公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方面的研究,(电话)15927786586(电子信箱)273456608@qq.com。

猜你喜欢
变化特征荆州市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我的“乌鸦嘴”同学
捉迷藏比赛
NDVI在禄劝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务川县气候变化特征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以荆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