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天津西青区张家窝中学教师张代国从天津启程,来到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作为天津教育系统本次派出的277名干部教师之一,他的任务是在于田一中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支教工作。9月27日,经过暑假和近一个月的网络授课之后,张代国即将再次踏上新疆的土地,继续完成100多年来他们家族的第三次“援疆”使命。“我的祖先参加过‘赶大营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边建设,我想把我们家这段100多年‘援疆的家国情怀续上。”今年50岁的张代国说。
奋斗出来的家族延续
1914年,25岁的张鸿彬和23岁的张鸿彩兄弟二人挑着货郎担,加入“赶大营”的行列,从天津杨柳青出发去新疆,准备投奔已在新疆伊犁当地扎根的姑父晏万贵。那时交通不便,6000多里地,全靠双脚和推车,一走就是几个月。所谓“赶大营”,最初是指“追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做生意、运送物资。从19世纪70年代至抗日战争爆发,约3000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来到新疆,因此,“赶大营”也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经过几年的奋斗,“大营客”张鸿彬和张鸿彩兄弟二人在新疆站稳脚跟,做起了小买卖。为了让全家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1922年,他们将其父张恩荣和一家老小接到了新疆伊宁。早在此前计划离开天津时,张恩荣就曾专门让全家换上新衣服去照相馆拍了张全家福。
张恩荣父子便是张代国同根同源的祖先,“赶大营”也因此成了天津张氏家族第一次“援疆”的实践。据张鸿彩的儿子、今年84岁的张志文介绍,姑爷爷晏万贵当年曾在伊犁创办亿万和商号,晏万贵的后人后来还参与开办了当地第一个面粉厂和电灯厂,成为伊犁工业化的先驱。而张志文的祖父张恩荣来到新疆后,他的后人也大多留在了新疆,曾分别居住在乌鲁木齐、伊犁、石河子、轮台、焉耆等地,在新疆不同地区生根落户。1936年,张志文在伊宁出生,记忆中,动荡的社会里,他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曾辗转新疆多个地方。1954年,他考入了当时的中苏有色金属公司矿山技术学校(后为新疆工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张志文的儿子张广泰现在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1992年出生的孙子张玉海,现在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
刻在基因中的家国情怀
1965年,16岁的高克谦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伊宁,支援边疆建设,开启了天津张氏家族百年来的第二次“援疆”实践。而高克谦之所以姓高,又涉及张氏家族一段曲折的历史。张代国的家族是天津市北大杜庄(现天津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张氏,第一代是200多年前从山东沾化迁来天津西琉城的张守贵,第三代张起闫与张自有是亲兄弟,张起闫移居到北大杜庄,是张代国和高克谦的直系先人;张自有移居至杨柳青镇,他就是后来“赶大营”到新疆的张恩荣的亲祖父。高克谦是北大杜庄张氏的第十代,张代国是第十一代,高克谦的父亲张鸿凯与张代国的祖父张鸿斌是亲兄弟。高克谦出生于1949年,儿时小名“老蛤蟆”,幼年丧父,随其母改嫁到水高庄(现天津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改姓高。
也许是基因的力量,从小听说张氏家族里有人“赶大营”去了新疆的高克谦,也跟着家人一起来到新疆伊宁。“当年,我们坐了三天三夜火车,从天津到了乌鲁木齐,又坐了三天汽车,才从乌鲁木齐来到伊宁,虽然也很艰辛,但比起当年‘赶大营,已经便利了太多。”高克谦说。在伊宁,根据政府安排,高克谦先后在林场、印刷厂、造纸厂工作,2009年退休。在他看来,50多年来,伊宁变化太大了。“我刚来的时候,伊宁只有一条大路,楼房没几栋,现在,到处都是柏油马路,到处都是楼房,人口也已增加到近60万人了!”高克谦说,与祖上“赶大营”的个体自发行为不同,他来到新疆支边是响应国家号召和安排,无怨无悔。2018年5月,离开天津53年后,高克谦回到了天津,见到了张家亲朋,包括自己的亲叔伯侄儿张代国。“那次见面,伯伯高克谦给我讲了自己援疆的故事,讲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让我忽然间对那片土地产生了向往。”张代国说。
傳承百年的家国使命
2019年12月初,张代国所在的张家窝中学通知,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教师进行援藏援疆支教任务,令他怦然心动。“想到百余年前先祖挑着小货郎担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赶大营;想到1965年,伯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想到自己正当天命之年,又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为什么不就此机会奉献自己的热血呢?”张代国和家人商量后立即报名,最终于2020年1月成功入选。那是5月11日的早上,张代国从天津乘飞机飞行4个多小时抵达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乘飞机飞行2小时抵达和田,从和田乘坐大巴车4个半小时后,抵达于田县驻地。“‘赶大营时几个月的路程,现在十几个小时就到了。”张代国说。
考虑疫情防控的需要,经过近一个月的隔离,张代国开始在于田一中教初中语文,他带的班共有52人,全部是维吾尔族学生。
张代国认为,扶贫必扶智,扶智在教育,与祖先到新疆不同,他来到新疆,带着发展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张代国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答疑解惑,还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他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李鲲/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