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
脑梗死属于常见的急诊科、神经科疾病,主要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或软化,伴随头痛、头昏、昏迷等症状,尽早溶栓治疗及急救处理可提高生存率,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易出现各种类型功能障碍,如偏瘫导致偏深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失语导致语言障碍,无法表述,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打击,生活质量严重降低[1]。为确保脑梗死患者良好恢复,恢复期需重视康复训练干预,确保患者接受到专业可靠的康复训练模式,针对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针对性训练,并加强生活管理及指导,确保患者尽早减轻障碍程度,恢复自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康复训练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展开,规避日常生活风险因素,确保提高康复训练效果。为此,本次研究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干预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50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及颅脑CT 确诊,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相关标准,且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Brunnstrom 脑卒中恢复分级在Ⅱ~Ⅳ阶段,Ashworth 痉挛评定分级0~Ⅲ级[3]。所有患者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龄52~80 岁,平均年龄(69.48±5.83)岁;基础疾病:高血压38 例,糖尿病20 例,冠心病12 例。排除既往有类中风后后遗症症状患者、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患者等。
1.2 康复方法 ①基础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需规避影响病情加重的风险因素,如负面情绪、不健康饮食及剧烈运动等,协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及习惯,确保充分休息,利于调节心理状态,严格遵从医嘱用药,饮食及活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变化,通过对症治疗及护理控制血压、血糖稳定[4]。②心理康复护理:患者虽然解除生命威胁,但伴随诸多后遗症,而且功能障碍时间长,恢复满,易出现心理障碍,缺乏治愈信心,需注意对患者的鼓励,告知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后遗症的作用,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治疗信心;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确保患者了解脑梗死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认识到脑梗死恢复期开展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而且每日护理及训练中,需注意眼神及语言鼓励,提高依从性[5]。③语言康复训练:早期开展口张合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唇闭合、张开、前突等动作训练,8~10 次/d,共10 min,每日借助镜子完成,感受训练效果,提高积极性;指导患者发音,如“a”连续音,尽可能延长发音持续时间,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如控制音量,增加元音发音、双唇音发音,6~10 次/d。可正确发音后,利用常用语及患者兴趣语言进行发音指导,如吃饭、睡觉、你好、歌曲名、书名等,训练中保持温和耐心的态度,慢慢引导,促使患者可借助简单发音交流。制作文字及图像卡片,引导患者明确语言与文字、图像之间的联系,可通过二选一、多选一等方式,循序增加难度;指导患者明确动作与语言的联系,如走路、坐下、吃饭、喝水等,如做动作同时,正确表达该动作。引导患者诵读文章段落,对照文字进行书写。④肢体康复训练:取良肢位预防和对抗挛缩,早期卧床被动训练,此时患者无法自主活动,俯卧位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牵拉训练,如上肢及肩关节逆时针运动,转变方向后重复运动,共10 次;将患侧上肢手掌张开,保持手指伸展,压迫手大鱼际肌。将肘关节固定,完成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动作,将上肢提起,促使肩关节向前伸出,上举;仰卧位时,固定上臂和腕关节,进行肩关节外展,肱骨外旋动作,重复10 次。恢复到可维持自主活动时,进行主动训练,如床上翻身、坐起等,将患侧关节固定,引导患者躯干前倾,此时需注意上肢保护;指导患者站立,床边坐起后,固定膝关节,引导患者逐渐抬起臀部,维持站立,需加以保护预防跌倒。站立稳定可引导短距离行走,健侧移动后,利用躯干旋转力量诱发下肢向前移动,缓慢开展,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旁人协助下稳定行走,可开展上下楼梯训练,需加强保护。⑤生活能力训练:康复训练期间需指导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自主洗漱、穿衣、进食等,此过程可配合语言引导动作及旁人协助,依据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协助,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指标 比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12 周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分数越低,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采用Barthel 指数(the Barthelindex of ADL)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数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进行评价患者语言功能,分数越低,语言功能越差。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从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等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康复训练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32±1.08)、(86.57±13.01)、(37.98±5.86)、(81.12±10.28)、(78.44±9.25)分,均优于康复训练前的(23.42±1.12)、(55.89±8.42)、(10.02±3.25)、(55.42±8.74)、(60.18±7.4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50 例患者康复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50 例患者康复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康复训练前比较,aP<0.05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患者,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难以取得作用,需通过康复治疗及护理促使患者功能障碍逐渐缓解,恢复正常生活状态[6]。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且危害性严重疾病,急性发作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急救挽救患者生命后,多伴随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导致恢复期较长,导致患者长期处于无法自主活动、无法正常表达的状态中,生存质量受限严重。当前临床认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需制定针对性、科学性康复训练计划,依据患者功能障碍类型及程度,循序渐进展开康复指导,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康复信心,循序展开功能训练和肢体功能训练,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脑梗死恢复期需由专业康复人员进行指导,首先需获得患者及家属高度信任及配合,如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针对性健康教育,确保其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期间注意事项及复返防范知识,了解疾病风险因素,如负面情绪、不健康饮食等。引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康复训练,完成对患者的饮食、活动等管理[8-11]。康复干预需结合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调整,开展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控制运动强度及训练时间,且训练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鼓励,激发其康复信心。此外可利用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及家属对脑梗死知识、康复知识、康复满意度等,并展开针对性补充讲解和改进,取得患者认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康复训练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康复训练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开展康复训练干预可帮助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且对运动、语言等障碍针对性训练,恢复效果良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干预包含对心理、运动、语言。日常生活能力等,均获得良好的改善效果,康复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