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11-09 06:42朱其行印建荣于春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罗非班活化盐酸

朱其行 印建荣 于春强

当前,各种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基础性疾病发生后,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提高。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是临床相对多发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会逐渐破裂,进而导致心供血供氧缺失。在临床研究中,这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斑块破裂会导致血小板活化与聚集,从而导致心供血存在一定的缺损[1]。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对于这类患者多采取介入术治疗。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案,疗效虽好,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状况下,本院对患者加用盐酸替罗非班干预治疗。在相关研究中指出,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地阻断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同时,其还能够降低因斑块破裂对患者造成的心功能限制。本文结合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9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指征[2];符合手术标准患者;意识清晰,无认知障碍患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对研究涉及药物有过敏现象患者;存在严重的器质性缺损患者。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最大73 岁,最小42 岁,平均年龄(56.29±5.4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1~10 h,平均发病到就诊时间(4.32±3.02)h。观察组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龄最大74 岁,最小41 岁,平均年龄(56.18±5.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1~9 h,平均发病到就诊时间(4.12±3.12)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拟定手术时间。术前,对患者进行基本资料搜集和核对,并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进行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注射液(江苏万邦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612),根据患者体重给药70 U/kg,静脉推注。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66]5000 U,皮下注射。观察组患者采取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术前30 min行静脉滴注,剂量为10 μg/kg,5 min内完成。术后,以同等的方式来对患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在36 h 内完成。且术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给药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血流分级 分级判定标准:无血流灌注,为0 级;渗透但无灌注,为1 级;部分灌注,为2 级;可完全灌注,为3 级。

1.3.2 血小板活度 对患者的PAC-1、CD62P 阳性循环活化血小板的百分率进行监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PAC-1、DK62P 阳性循环活化血小板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C-1、DK62P 阳性循环活化血小板的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分级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目前,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逐渐变化,使得一些基础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在这种状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率也在逐渐上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生突然、病情进展较快、死亡率居高不下等特点[3]。从疾病诱发原因上看,这多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出现的心肌坏死。如果没有及时加以控制,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或者心力衰竭等现象,进而危及生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该种疾病的治疗较为重视。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PCI),其能够及时恢复患者的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最佳的再灌注治疗不仅要能够恢复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还需要恢复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降低再灌注的损伤。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很容易在介入术时,出现斑块破损的现象,这将会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栓的形成。如果不注意,血栓可能会碎裂、脱落,从而导致远端血管栓塞[4]。同时,在术中会涉及到球囊、支架以及其他器械的使用,则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可能性提高。再者粥样斑块中的脂质碎片、基质成分、炎症细胞等粘附聚集,可能会导致微血管损伤,使得其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可能性提高,心肌再灌注恢复较差,出现无复流或者慢血流的现象,患者自然会再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严重时,还会死亡。基于此,临床在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会对患者加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再加用肝素抗凝以及其他缺血药物的应用,能使得改善预后难度。同时,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能够分别抑制环氧化酶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使得心脏缺血事件的诱发可能性降低。然而,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分别只能阻止血小板活化中的一条途径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当然,血小板的活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特异性较高的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其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在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通过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序列占据血小板GP[5]。竞争性抑制凝血因子Ⅰ或者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的血小板聚集,从而能够抑制急性血栓的形成。再者该种药物,具有半衰期较短,药效发挥快的特点[6]。在用药2 h 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在用药5 min 内起效。因此,基本上不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且在当前诸多文献中,都已经证明该种药物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在介入术实施中的风险[7,8]。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观察组采取盐酸替罗非班用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AC-1、DK62P 阳性循环活化血小板的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在国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状况下,对个体的心血管组织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9]。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者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能会诱发该种疾病。临床加入盐酸替罗非班时,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该种药物的运用还可以全面阻断血小板的活化途径,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炎性因子,以改善血流的具体状况,促进心肌供血供氧,优化治疗结果[10]。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实施时,对患者采取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其血流分级状况,优化其血小板活度,从而恢复心肌功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罗非班活化盐酸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盐酸泄漏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HPLC法测定盐酸伐地那非的杂质含量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在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