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梅
心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患者心脏血管以及发生在患者大脑血管的一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病因多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引起,并使患者血小板浓度增多等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以临床发病率高、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而著称,并且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复发率高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脑血管疾病中采用血栓止血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医生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可用于治疗血液和脑血管疾病。作者对入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并且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研究比较了凝血功能检验在判定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变化趋势,并对检测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的比较分析,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判断预后中的价值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4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凝血功能检测情况分为试验组(血液有2 个以上指标超过正常人标准的35%)与对照组(血液所有指标都没超过正常人标准的35%),各20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8 例;年龄55~82 岁,平均年龄(61.2±6.9)岁;体质量指数25.2~31.5 kg/m2;病程1 h~1 年,平均病程(3±3.2)个月;基础疾病:高血压11 例,糖尿病4 例,冠心病5 例。试验组男13 例,女7 例;年龄53~81 岁,平均年龄(60.3±7.0)岁;体质量指数26.0~31.9 kg/m2,病程2 h~1 年,平均病程(3±3.4)个月;基础疾病:高血压11 例,糖尿病5 例,冠心病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学会1999 年制定的心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患者对血液检测指标均知情。排除标准:有其他的主要疾病患者,有严重肾功能衰竭以及患者年龄>85 岁,有精神疾病且不能配合实验的患者,有严重的肿瘤且不同意实验的患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通过各种检查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检测患者凝血功能。采用法国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使用与仪器匹配的试剂。根据说明书的测试,得到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血清检测结果,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各项指标的参考值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9.20±19.00)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0.00±20.0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1.00±37.00)s。随访1 年,统计预后致残和死亡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清检测结果比较 试验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6.12±0.20)s、血浆凝血酶时间(18.40±0.49)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75±4.21)s 长于对照组的(14.98±0.31)、(16.35±0.91)、(35.72±5.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血清检测结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预后致残、死亡率比较 试验组预后致残率30.00%、死亡率20.00%均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致残、死亡率比较[n(%)]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们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严重使得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三高病。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缺乏饮食控制,使得患者先得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时有发生,最后进一步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栓一般出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故临床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的凝血功能密切相关。近几年随着在止血、血栓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凝血功能与心血管疾病诊断评估、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2]。研究显示[3],当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后,患者在数小时以内发生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大量的外源性凝血因子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外源性凝血系统被启动,从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受到损伤,从而释放内源性凝血因子,内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血液中大量成纤维蛋白被消耗,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大量血栓,凝血酶原时间发生变化。临床常采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来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患者体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多种凝血因子密切相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跟多种凝血因子密切相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表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表明患者凝血功能下降,使得患者心脑血管出血概率高。血管处于高凝状态时的患者体内纤溶活性物质减少。作者通过对4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测,从其中筛选出2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两项以上指标均超过正常标准的35%设为试验组,其余为对照组。通过随访获得了患者的预后,试验组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中试验组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凝血功能的检测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刘佳佳[4]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实施价值意见中发现,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之间的差异与预后好坏呈正相关,杨帮[5]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分析中发现,患者入院3、24、90 h 的凝血酶原时间逐渐增加,说明随着疾病的进展凝血酶原时间发生变化,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对疾病进行判断。米娜瓦尔·卡得[6]在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中发现,在疾病控制后凝血酶原较低者其预后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低,凝血功能检验可以对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进行预测,因此其意义重大。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相同。
综上所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可以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临床检测人员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来确定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故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判断预后中的推广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