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康宁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延安,716000)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重点护理环节。麻醉旨在通过药物方式让患者全身或者局部暂时失去痛感,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但是临床手术室麻醉过后,药物残留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造成一些常见影响,比如嗜睡、意识模糊、肢体躁动及心理异常,对疾病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选择我院122例参与手术室麻醉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比基础护理与优质护理措施针对手术室麻醉患者的护理效果,实验结果阐述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上述时期的122例行手术麻醉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麻醉使用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1例。实验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33.25±11.14)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5.30±10.3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基础护理:患者参与手术室麻醉的基础护理活动,护士核对患者姓名之后,和麻醉师配合指导患者摆好体位,实施麻醉;清点手术器械并填写手术器械单[1];协助医生穿戴手术衣,监督手术在无菌操作环境下进行;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完成手术操作之后和对器械数量。优质护理:实验组参与优质护理活动,①术前组织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活动,让患者能够放松,树立治疗信心。嘱咐患者术前进食、床上大小便等[2]。②术中患者眼睛长时间受手术灯光刺激,因此可以给患者佩戴眼罩,减少患者角膜炎并发症。手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液量。③术后,协助麻醉师调整患者体位后将其送回病房,和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s)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X2检验,P<0.05象征有差异。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对比 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的小组实验结果对比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对比[n,±s]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对比[n,±s]
组别 n 自主呼吸时间 呼之睁眼时间 呼之握拳时间对照组 61 12.76±1.28 18.15±1.90 21.89±1.27实验组 61 12.45±1.27 17.58±1.84 21.54±1.30 t - 1.203 1.438 1.261 P -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4.92%)和(8.20%)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经统计学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性(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手术麻醉需要以科学的护理模式作为保障环节,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患者恢复期状态。手术麻醉过程中患者由于神经意识等受到抑制,导致整个机体的神经及循环呼吸等系统的抵抗力和手术的耐受力均会下降[3],因此麻醉护理措施选择和应用研究十分重要,不当的护理措施可能导致手术过程被干扰。本院自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以来,通过回访,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手术麻醉中的优质护理拉近了患者跟医师、护士之间的距离,大部分患者的负性情绪都可以得到缓解,推进了手术进程。与往常手术室中基础护理模式相比,手术麻醉中优质的护理注重的不仅仅是技术上严谨,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好的体现了医学——社会——人文的现代医学模式,伴随手术前后的回访更加拉近了医师患者间的距离[4],不仅满足了患者身体上的需求还满足了患者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已有研究报道显示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手术麻醉中是非常必要的,应在手术室中得到推广。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的小组实验结果对比突出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4.92%)和(8.20%)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经统计学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性(P<0.05)。
综上,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手术麻醉患者护理实践中,效果比较显著,可以帮助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可以推广该护理模式。希望上述研究观点可供护理工作者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