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燕,丁环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1331)
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明确为谁开发课程,培养什么类型和什么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与课程改革及创新的前提[2]。生物材料检验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注重培养学生从事生物材料检验相关岗位工作的技能[3]。为明确课程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符合相应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本文对生物材料检验岗位需求、专科学校生物材料检验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1)生物材料检验职业岗位工作调研。从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吉林、重庆、四川等11个省市选取38家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2)生物材料检验课程现状调研。对全国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5个地区9个省市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17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
采用专题问卷调研方法,向企业发放“生物材料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分析表”,向学校发放“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实验(实训)项目情况调查表”。在综合各类数据的基础上,对生物材料检验岗位需求及课程现状进行分析。
共调查38家企业,实际开展生物材料检验工作的企业有27家,包括2个省级疾控中心、15个地州级疾控中心、3所职业病防治院、4个第三方检测机构、2个出入境检验检测机构、1所具有生物材料检测资质的学校。
2.1.1 金属与类金属元素的测定 调研显示,检测项目常用的样品种类为血液、尿液。由表1可知,常做的检测项目为铜、铅、镉、铬、汞。测定金属的方法主要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分光光度法也有一定的使用率。硒、砷这2种元素的测定方法主要为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2.1.2 非金属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检测项目常用的样品种类为呼出气和尿液。从表2可以看出,常做的检测项目为氟和碘,氟化物的常用检测方法为氟离子选择电极,碘的常用检测方法为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
2.1.3 维生素的测定 检测项目常用的样品为血液、尿液,开展维生素A检测的企业最多,但也仅5家,占18.5%;开展β-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B等检测的企业占11.1%。维生素检测方法主要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电化学法。
2.1.4 其他项目的测定 开展苯酚、马尿酸、甲基马尿酸、有机磷农药、毒鼠强、甲醇及其代谢产物等检测项目的企业也仅5~6家,占18.5%~22.2%,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
调查17所高职院校,收回有效问卷11份,回收率为64.7%。根据“专业课程开设主要实验(实训)项目情况调查表”调研结果,生物材料检验课程学时平均为50.7(见表3)。
学校和行业企业开设生物材料检验实验项目情况见表4,实验项目开设率平均为31.8%。
生物材料检验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能正确采集与处理血液、尿液、呼出气等生物样品,能熟练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铜、铅、镉、铬、汞等金属的含量,能熟练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硒、砷等类金属元素,能熟练使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能熟练使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碘,熟悉维生素、苯酚、马尿酸、甲基马尿酸、有机磷农药、毒鼠强、甲醇及其代谢产物等检测项目,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
生物材料检验课程学时平均为50.7,理实比为2∶1。实践方面,学时较少,调研的5个实验项目开设率也不高,大多数院校的实验以观摩为主,甚至有两个院校没有开展相应实验项目。究其原因,开设实验项目需要配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部分学校的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表1 金属与类金属元素常用检测方法使用率(%)
表2 非金属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常用检测方法使用率(%)
表3 生物材料检验课程学时数
表4 学校和行业企业开设生物材料检验实验项目情况(%)
从生物材料检验岗位项目分析可知,岗位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意识。而生物材料检验课程教学与岗位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学时尚不能满足岗位能力要求。
4.2.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检测单位开展的检测项目差异较大。在生物材料检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区域相关岗位需要选择项目,对于必学内容,有较多企业开展相应检测项目。如关于金属与类金属元素的测定,应重点学习铜、铁、锌、钙、镁、铅、镉、锰、铬、镍、汞、砷、硒,重点学习检测方法中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且要注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学习;关于非金属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应重点学习碘、氟;对于其他调研检测项目,各院校可以根据学时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与合理的安排。在教学中应结合案例、研究进展等,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新精神与职业道德。
4.2.2 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学时及技能操作训练 在教学中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促使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可采用“教、学、做”一体或“做中学,学中做”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生物材料检测项目大多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这一类设备已经成为区县级检测机构的标准配置,但各院校此类设备的配置情况差异较大,少数院校没有配备该设备,即使配备该设备的学校大多也仅有1台,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际操作、学习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生物材料检验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关于大型仪器的操作训练,使学生了解仪器的使用原理,能正确操作仪器,正确分析及处理数据。
4.2.3 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 本调研结果显示,有较多项目采用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气相色谱-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随着技术进步,工作岗位实验条件改善,新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术。
4.2.4 加强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对考核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强化过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发挥考核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4.2.5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将正确的量变质变观、发展观、整体观及环保意识、职业责任感、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投身专业、服务行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