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鑫,张 华,安立冰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迫切需要推动医养结合。但是目前医养健康产业的供给侧能力不足,特别是医养健康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医养健康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1]。老年医疗护理和健康管理服务人才存在“不愿做、留不住、素质不高”的难题,影响了医养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许多中高职学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等医养结合相关专业,为医养结合产业发展输送专业化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弥补缺口。但是大多数院校存在“招生困难、转专业人数多、对口就业率低”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也制约了相关学科的发展[2-3]。基于此现象,我们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方面分析原因,解决医养结合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和学科发展难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一所医护类高职院校老年护理和另一所综合类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两个医养结合相关专业2019级新生。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根据学科专业教师的建议、与学生交流结果、政策文件以及文献研读结果,确定6个方面的问卷内容,利用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见表1),并生成二维码。通过授课教师和班委及时向2019级新生推送二维码,要求学生客观准确填写,相关人员要及时回收问卷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以求获得真实有效的结果。
向老年护理专业121人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52人推送问卷,共计173份,收回有效问卷143份。其中,女生118人,男生25人,就读医养结合相关专业者以女生为主,占83%,这也与普通护理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相近。男生占17%,较往届有所提高,说明有更多的男生报考这个专业方向。男生从事养老事业,他们在工作中更具优势。
表1 问卷内容
与普通护理专业相比,老年护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很少,选择现在所学专业是平行志愿的第一顺序报考的学生有102人,占72%;选择不是的有40人,占28%。关于选择第一顺序报考的原因,53%的学生选择了解本专业这一选项,选择感兴趣和是我的职业目标的各占36%左右。关于不是第一顺序报考的原因,约50%的学生选择不是我的职业目标和不了解本专业这两个选项,选择担心不好找工作的约占35%。以上3个方面是学生选择较为集中的3个选项。由此我们推测,由于医养结合与传统医疗卫生相比是一个新兴产业,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又是近几年新申报的专业,社会对其的了解程度不高,包括一些院校教师和家长对其的关注亦不多,学生本身对其的了解更少,这成为影响学生报考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对于本专业新生,还要加强兴趣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增强其专业和职业认同感,预防人才流失。
关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调查显示,选择认知情况好的占7%,选择认知情况一般的占76%,选择没有认知的占17%。选择认知情况一般和没有认知的占93%,说明很多学生即使报考了本专业,但是对专业的认识也非常浅薄,急需在其入校学习后对他们进行专业解读和辅导,使学生全面理解所学专业的内容和社会意义,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关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渠道,调查显示,选择医院和社会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中等学校教师、家长及招生宣传,但是这几项没有一项超过50%。说明当前中高职学校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而这一环节是影响招生的重要因素。入学后,经过学校介绍和自己了解激发了专业兴趣的学生占69%,在校期间有信心坚持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占83%。可见随着入学后慢慢接触新环境、新知识,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信心增强。但也要预想到,随着后期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技能训练的增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引导更多学生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提前做好心理干预工作,防止部分学生出现畏难心理,向反方向发展,出现厌学情绪或转专业,造成学生流失。
在是否打算将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调查中,选择是的学生占83%,和前述在校期间有信心坚持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例一致,表明新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态度总体比较积极。在理想就业类型的调查中,选择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医院老年服务健康管理科室(70%)、养老服务健康管理企业(48%)、社会老年福利院(34%)。可以看出学生的就业方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医院等医疗单位依然是大部分学生理想的就业目标。医养结合企业选项率较高,是学生认可的就业目标。但有实力的医养结合企业不仅数量少且发展和分布不平衡,就业机会往往集中在北上广深等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则较少,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影响了招生。选择民间养老公益组织的不足18%,和当前社会上民间养老公益组织发展缓慢、支持力量薄弱有关,这也体现在学生的就业意愿方面。民间养老公益组织应该是医养结合的重要组成力量,特别是在村居社区和未富先老的地区应发挥重要作用。为家庭和社区中能够自理的半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老年健康管理与护理服务,是医养结合健康养老链条上的神经末梢,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社会对其的关爱。政府应加大对养老公益组织的政策扶持,引导学生就业。比如利用公费,让医养结合专业学生定向就业等,解决养老公益组织人才匮乏和学生就业问题。利用本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及开展非本专业工作这两个方向也是少部分学生的选项,针对这一点要做好职业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助力学生多方面就业。
关于学生期望的专业学习方式,实习、校内学习和见习3种方式获得大部分学生认可,其中84%的学生选择实习。这也符合职教学生早接触临床、早实践的心理诉求,同时能发挥职教生的技能优势。采用“做中学,学中做”学习方式,切中学生兴趣点,使学生真实体验医养结合专业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是否会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专业和职业目标参加校内及校外相关资格培训的调查,选择是的占57%,选择否的占43%。结果表明,还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对学习及就业的重要性,这需要学校开展动员工作,并为学生考取必要的职业资格证提供支持。例如实行学分制的院校,可以尝试学分互认。调查显示,学生有兴趣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中,排在前3名的分别是健康管理师、老年照护、护士执业资格证,这说明更多学生基于专业需求,有目的地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而这也是从事医养结合相关工作必备的。这表明学生有着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值得肯定。因此,学校要有所回应,及时跟进,落实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培养要求。关于学生所能接受的职业资格培训总花费,调查显示,选择1 000元以下的占55%,选择1 000~3 000元的占43%。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经济成本也是学生考量的一个因素。为了鼓励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学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可以采取培训考试补贴方式,吸引学生考取此类职业资格证。
关于孝老关怀等人文课程学习情况,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这方面课程,这一现象要引起重视。医护工作特别是老年护理与服务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爱老意识和人文素养培养对于本专业学生尤为重要。老年群体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业人员用情做事,不仅要提供专业化的技能服务,还要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关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从业人员在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不解时,做好自身的心理疏导工作。关于学生爱老意识的来源,调查显示,选择家庭影响的占46%,选择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的分别占29%与25%。这也符合当前养老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这个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了爱老意识和人文关怀。同时,也提示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关于学生喜爱的孝老关怀人文课程形式,学生的选择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视频电影故事、课堂(讲座)讲授、先进人物报告会,而目前这样的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爱老意识、奉献精神,让更多学生热爱老年护理工作,在银龄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针对当前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以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面临的招生及就业方面问题,结合学生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健康养老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发展领域。由政府主导,社会养老机构和高职院校等多个主体从自身优势出发,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多方宣传,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作为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理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朝阳产业。要注重改变社会、家庭、个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改变养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社会地位低的形象。通过观念转变,提高医养结合产业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认知度和社会认可度,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医养结合工作,吸纳优秀的学生学习医养结合相关专业,促进医养结合产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要求大力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各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申报增设医养结合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采取对此类专业进行财政补贴、社会资助、学费减免、纳入公费医学生管理体系等方式,吸引学生报考[4]。以订单定向方式向经济薄弱地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社会养老公益组织提供人才保障。对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向招聘方式,支持学生就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要提高专业人员待遇水平,完善薪酬、职称评定及继续教育制度,打通职业上升通道,吸引学生就业。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有实力的医养结合企业,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学校相关学科发展,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促进企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保障人才供给,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5]。
第一,对就读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辅导,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增强职业荣誉感,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树立信心。适时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明确更加宽广的涉及医养结合的就业途径。将国家的支持政策宣讲到位,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就读,减少学生流失。
第二,顺应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培养要求,引导老年护理专业和其他医养结合相关专业学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学校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为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培训。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同时面向社会人群提供专业培训和考证服务。实行学分制的院校可将考取职业资格证、校企合作中的实训、公益组织的志愿服务与传统理论及实践学习联系起来,实行学分互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培训、实践的积极性。
第三,推进校企合作,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双元制”育人。校内专任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定期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实践,发挥理论优势,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供免费咨询等公益服务。聘请临床一线专家来校举办临床案例分析讲座,开展实操演练,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实践,掌握实用操作规范,创造实景学习环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实用的技能本领,毕业就能上岗,减少了企业岗前培训成本,提高了效率。
第四,医养结合养老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爱老孝老敬老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护理及生活照护需求,更能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胜任不同岗位要求,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把老年护理与服务工作作为一份崇高的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提高老年群体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