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莫比
晴空一鹤排云上,却引诗情到碧霄
中国是一个盛产神话的国度,神界、神山、神仙、神兽……勾起人们对世外仙境无限的幻想。其实,想见这些仙界神物也不难,我们身边就有一种从现实走入神话的“仙鸟”、道教仙人的座驾——丹顶鹤。
我的奶奶也算是一位画家,所以自小家中的客厅里总是挂着一张奶奶的得意之作——《松鹤牡丹图》。那时,我并没有接触过观鸟,虽不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对,只觉得丹顶鹤即为神鸟,总该有些道骨仙风之貌,似乎不至于如同奶奶画的那样肥美……后来,我慢慢了解到,丹顶鹤的后趾小而高,不能与前三趾形成对握,因此无法抓住树枝,不能站在树上。且丹顶鹤喜爱的是湿地,也不会出现在松树林里,身边自然也不会有牡丹……
我曾疑心奶奶其实并没有见过丹顶鹤,后来才明白,牡丹、松树与鹤的结合不过是艺术家们追求美好寓意的艺术创作。毕竟,丹顶鹤是极其忠贞和长寿的“仙鸟”,而身形肥美的丹顶鹤大约怀揣着这些经历过饥荒时代的老一代革命者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奶奶的《松鹤牡丹图》
丹顶鹤体长约160厘米,翼展240厘米,体重7 000~10 500克。
有人问我,在盐城,哪个季节最美?那一定是冬天,因为丹顶鹤回来了。皑皑白雪,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那是怎样绝美的景象?只是可惜,我第一次遇见丹顶鹤时,是室外近36℃的夏天,本该做野化放飞训练的它们竟也同幼童一样,在“鹤爸爸”出发的信号声中撒娇卖萌;本该围着训练场飞两大圈的,扑腾了几下翅膀就算完成作业了!“鹤爸爸”们批评着、抱怨着,却也宠溺着、解释着:“天太热了,孩子们太累了……”谁让这些孩子们都是他们一手带大的呢!
丹顶鹤筑巢后便不会弃巢,一巢只生2个蛋,每个蛋的破壳率只有70%,幼雏存活率只有30%,所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都是由人工繁育的。雏鹤从出壳至飞上天空大约需要90天的时间。在它们破壳前,当“鹤爸爸”听到第 1 次胎鸣时,就会开始“嘟嘟嘟”,模拟野外亲鸟的叫声作为回应,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重复模拟亲鸟的鸣声。出壳后的雏鹤们渐渐对“鹤爸爸”产生依赖,甚至在飞行前都会由“鹤爸爸”在前面带领助跑……
但是,小鹤们终是要回归大自然的。小鹤们在成长中对人过于信任,在回归野外后就无法对人保持警惕。为了保证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需要对它们进行野化训练,这个过程大概就像父母目送孩子长大离开一样伤感。2013—2015年,保护区共野放了16只人工繁殖的丹顶鹤,有3只野放丹顶鹤个体在野外配对成功,筑巢、产卵、孵化出3只雏鹤,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最后在“鹤爸爸”的劝导下,孩子们还是起飞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仰头望去,眼见丹顶鹤的头、颈和细长的腿都伸得笔直,优雅地分割着天空与大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无限美好。
丹顶鹤的喙容易在争斗和捕食中受伤,保护人员为这只受伤的丹顶鹤安装了3D打印的上喙
我们总说模特走路是走猫步,其实同学们若观察便会发现,迈着优雅“鹤步”的丹顶鹤,才是T台上最淡定而从容的模特。
丹顶鹤有“三长”:喙长、颈长、腿长。长喙便于觅食,长颈协助大幅度扭动,长腿可以涉水。只是腿长也有坏处,因为没有羽毛覆盖,容易散失热量。因此,丹顶鹤在休息或者睡觉的时候常常单腿站立,将一只腿缩进羽毛中保暖。
在摄影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几只丹顶鹤一起“仰天大笑”的场景,这其实是它们“交流感情”的方式。丹顶鹤会通过弯腰鞠躬、互相追逐、拍打翅膀,并模仿配偶的鸣叫和舞姿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同学们也一定听说过鹤顶红这种闻名于世的剧毒吧,很多人都以为它是由丹顶鹤头部的红色部分提炼而成,其实两者完全没有联系。对于这一抹鲜红,同学们只需知道两点:一是丹顶鹤是个秃子,它的头顶没有羽毛;二是它头顶上那块鲜艳的红色标记,其实是丰富的血管在裸露的皮肤下呈现出的鲜红色,无毒无害。
丹顶鹤的雏鸟刚出生时,全身覆盖着像小鸡一样的浅黄色绒毛,2岁左右就会出现同成鸟一样的丹顶,3岁成年性成熟以后就会变得更鲜红,到了老年又会开始变淡。也就是说,这么仙气飘飘的丹顶鹤竟然从2岁就开始谢顶了。
1970年以来,全球湿地消失了35%。受湿地消失的影响,从2000年开始,丹顶鹤就因为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作为湿地的“伞护种”和旗舰物种,在全球的保护下,全世界仅剩下约2 700只丹顶鹤。一个物种的形成需要几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而消失只需要几年、几十年……在遇见的时候,请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守护,让这些仙气飘飘的精灵不要只留存在摄影作品的记忆中。
因为它们还是未成年的幼鹤,所以我并没有在它们的头顶上看到记忆中的“鹤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