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媒体时代下表情包文化

2020-11-06 06:05代亚欣张艳华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2期
关键词:表情包数字媒体文化

代亚欣 张艳华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媒体的大环境正在迈向一个“读图时代”。网络表情经历了从简单字符到复杂图像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表情包的发展历史以及科学技术、大众心理等的研究,探讨表情包的流行原因,并试图从中透视出些许当今网络文化趋势与特点。

关键词:数字媒体;表情包;文化

伴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表情包如今俨然已成为网络社交中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民众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诉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2.2%的受访者在上网聊天时会使用表情包,其中35.2%的受访者每次聊天都使用表情包。包括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的现今,人们的交流离不开各种电子终端,而在以这些电子产品为媒介的交流中,表情包的运用成为一个普遍却又值得思考的现象。

一、表情包的由来与发展

1881年,于《Puck》杂志上出现的用印刷符号组成不同情绪的人脸,被视作Emoji的第一次亮相。

1982年,Scott Elliott Fahlman教授在电子留言板上首次使用的电子形式的表情符号“::-)”及“:-(”。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社交平台及网络论坛的出现和普及,系统自带的表情开始为人熟知和运用(IOS、腾讯QQ、新浪微博、天涯论坛、Facebook等系统表情)。

系统自带表情和论坛复杂表情的引进又催生了自定义表情(兔斯基、罗小黑系列等), 而自定义表情的熟练运用和不断补充又逐渐产生了以国外暴走漫画(rage comics)为代表的夸张表情形式和以其为基础的真人表情,从而最终传遍世界,形成了如今的表情包的概念和形式。从大众传媒时代到今天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表情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从少数人创作到大众参与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表情包流行原因的探寻

(一)叙事的生动补充

网络表情符号通常是指在网络传播交流中用于表情达意的非语言类图像性符号。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数字笑脸即ASCII字符“:-)”字符表情诞生于1982年9月,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教授斯科特?法尔曼首次在电子公告板创造,它被网友使用后在互联网世界火速流行开来,并被社会广泛接受。

随后这些字符表情传入日本,经本土化后,直观且可爱的“颜文字”即图像文字在短信文本中传播开来。源于日语“颜文字”的Emoji,是由日本NTT Docomo电信公司在1999年2月面向手机开发的12×12像素表情符号,作为早期流行的网络表情符号,并未在全球形成流行趋势。

表情符号能够直观地表达交流意图,并补充文字之外传播者的态度、情感、姿态等方面的重要补充信息。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纯文字交流的枯燥,并起到软化语言、活跃气氛、丰富内涵的作用,填补了视觉感受上的不足,帮助受传者理解。

(二)技术进步推动表情包生产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即只有当我们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对应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这种媒介会进一步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社交媒体的成熟运作、多媒体融合为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换与反馈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同时,显示分辨率的提高、电容式触摸屏幕代代升级、制图APP层出不穷,让普通人几乎可以毫不费力的制作出各种风格迥异的表情包,人们从开怀赞叹的看客主动加入表情包制作大军,为表情包源源不断的生产制作提供了动力。

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设计人员为了保障更加精细化的动画设计,开始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各种动画文化中,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表情包设计师应当遵循数字媒体设计的原则,并且从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出发来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的设计方案,从而可以对整个表情包画面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和调整,有效地提高表情包画面的水平。

(三)与外界交流表达的重要渠道

现代人在使用表情包的时候,往往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你来我往的“斗图”成为当代网络狂欢的新形式,人们在网络互动中寻求新的身份认同。表情包的趣味性、通俗性,反映了大众的日常心理,迎合了普遍的审美情趣,也为网络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随着表情包的流行,“自黑”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不介意甚至乐于自己的“丑照”被编辑为表情包,表情包已然是新媒体语境下一种自我展示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成为释放个性的新载体。

此外,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结构性压力,表情包的传播让人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和烦恼,在游戏性質的表情包互动中获得暂时性的放松与快乐,借助表情包特性在网络中实现情绪发泄、意见表达。

三、表情包文化对当代文化中信息交流的影响

表情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字传播中的语境缺失,但是这种模拟现实的伪语境与真正的现实语境依旧存在着矛盾——表情符号的平台依托性使其不能在现实交流中发挥作用,现实信息传播中的情态语态等也难以通过表情符号得到完整地呈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下网络环境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无意义的符号狂欢与有意义信息的传达占据了同样重要的地位。但表情包无法进行更深度地表达,过度使用容易使人陷入幼稚扁平的沟通状态,最终让网络交流和文化呈现“浅平化”的特征。表情包流行的背后呈现出的文字符号窘境和社交窘境,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四、结语

表情包以一种便于接受和参与的娱乐姿态出现在广大网民面前,数字媒体的发展让这种新生网络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日渐影响着当代网民的价值观念与思考方式。观察人们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非语言表达,自嘲调侃的表情包体现了草根阶层对自我个性的展示与自我表达的欲望,也间接反映出他们对权威审美的消解式反驳以及与精英文化的对立,体现了当代网络文化的游戏本质。

参考文献:

[1]   孙静,周易.82.2%受访者上网聊天时会使用表情包[N].中国青年报,2016-12-09.

[2]   网络表情包缘何那么火[N].光明日报,2017-04-20.

[3]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

作者简介:

代亚欣(2001-),山东省聊城市,山东协和学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19级学生

通讯作者:张艳华(1985-),山东潍坊,讲师,数字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表情包数字媒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