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月天,幸参加在姑苏举办的艺术展览,欣然前往,愿此行领略江南诗雅。
关键词: 行旅;艺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2.220
近期作品与屋脊相关,对中国传统建筑渐感兴趣。平日,与许正龙先生茶间漫谈,皖南宏村“会文阁”中一牌匾让人印象深刻。蓝绿复色衬底,淡金色文字,透出丝丝素雅之美。身处燕京,寥借南方建筑追忆故乡的“诗与远方”。
皖南牌匾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留下了行吟诗句。我们一行抵达苏州已近斜阳,不同于张继水路相伴,杨明老师、笠安师兄驱车将我们带入老城。城墙、角楼、古塔,一幅幅古城幻影渐入眼帘。
美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地区,吴越文化源远流长,苏州是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钟情于此,顾恺之、李白、颜真卿、唐寅......尤是虎丘,多少文豪在此泼墨挥毫,赋诗题字。苏东坡更有言:“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今有幸至此,身心遨游其中,体悟先人之所乐,美矣。虎丘山位于古城西北角,四面环水,水域相对阻隔了城中喧嚣,跨过石拱门桥,仿佛进入另一番天地。俯瞰而下,条条石阶分割起伏山体,座座古刹点缀其中,树木竹林、剑池碧水更像墨绿和湛蓝宝石镶嵌其上。建筑依势而落,古朴木门静静矗立,是岁月无情流逝中的一份坚守,精美角楼代代修缮,是艺术叠进不变的追求。
“千年虎阜:中式物语·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伴着阳春的鲜花一同绽放。雕塑作品置于此妙境,纳艺术灵智,借宝地美景,展览整体成独特风貌。漫步其中,惠风和畅,树木摇曳,心境化作一片诗叶。叶落水,荡起《雨》中的圈圈涟漪,大理石表面经沈烈毅老师静心研磨,似树下一洼浅水,光影折射,清可涤心。退远而观,又如碧波荡漾,绿叶颤颤同小舟,缓缓前行……
小舟行至山边,便隐于“手背大山”之中,拙作《鄉情悠悠》以树皮构造亲人之手,隐喻大地母亲,材料源于自然,如今作品回归山间,立于拥翠山庄之前,层层落叶依偎手背之上,抹平了岁月造就的经络起伏,静音无言,守护古刹宁静。辘轳提水,带起阵阵清风,嫰叶随风而起,愿助微薄之力捧起憨憨泉之灵水。古言此水曾治老僧眼疾,鑫萌巧作《田园温度——转》立于此,愿其水渐渐洗涤世间美盲之目。
刘烽《乡情悠悠》树皮
柴鑫萌《田园温度——转》木、纤维
落叶归根,作层层养料哺育艺术大地,诗性之种萌发,成小树,小树向上变幻成生存之物。在此诗雅之地,因许正龙先生的灵智而转化,《凳之根》内在诉说事物变化与时代变迁。想起先生曾言:“构造雕塑如同稚嫩幼芽,凭借内在活力,穿破尘封大地,在公共空间中渐已成林。”千年虎阜人杰地灵,各式雕塑相融其中,激活了作品物化下的诗性表达,筑就出一个诗意之境。
古有虎丘,今有苏博。贝聿铭先生刚驾鹤西去,古城一处仙气之地依在,云雾氤氲,流水叮咚。“云泉——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构型”在此举办,内外展陈方式相辅相成,《剪湘云》好似剪下天空片片彩云,依苏博线框进入内部空间,灯影漫漫,薄云缭绕其间,以“白云怡意,清泉洗心”为主题,营造出具有东方美学格调的当代艺术境况。
许正龙《凳之根》木
许正龙《剪湘云》不锈钢
雅桥流水,粉墙黛瓦,回廊小亭,苏州博物馆脱俗的构型恰似建于云端上的美阁,承载着苏州历史文脉,是吴越文化的当代体现。要切身体会当地风土人情,应行走街坊小巷。苏博外便环绕着诸多民居,步入其中,环境洁净,地面青砖排布,墙上鲜有杂乱扎眼广告。转过路口,两面白墙分隔道路与建筑之中。翠绿的爬山虎几乎占据了一侧墙面,一青一白,别具一格。细观墙面,更像是泛黄的宣纸,藤蔓游走其上,加之光影婆娑,勾勒出点线纵横的画面。绕过墙角,在一户人家门前驻足,门侧有一小景,古松、翠竹、怪石于凹形空间当中,摆放生长颇为讲究,白色墙面印照着文化空间中的形态与色块,构成雅致的立体画卷。行于小巷中,感受着姑苏人慢节奏的生活意趣,内心享受到久违的闲静诗雅。
民居间的立体画境
出了巷口,再遇石桥,流水潺潺,回想昨日虎丘归途,亦乘乌篷小船,船身推置水波,悠晃前行,蓝天碧水,垂柳杨花,同船艺人谈笑风生,陈辉老师更是索性平躺于船头,身随物动,江南才郎的率真洒脱自在其中。
老树红楼
川流不息,江南,上苍恩泽之地,行旅尾声,我们一行受黄胜老师之邀,前往赣东北,姑苏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景陶之情与我而言更是千丝万缕,到了离家更近,亲友更多之地,多了份归属感。期间,陪同先生重游老陶院,红楼年久失修,局部结构破损,不过依然默默守护在校园老树当中,记录着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原初的点滴。
返京前夕,夜逛“陶瓷一条街”,门店多由陶院学子所开,装修简约,门面招牌存有雅度,多以黑白或复色为底,不扎眼,颇诗雅。
红楼遗情,追逐学术之途,不妨放慢脚步,品析诗雅美景。此行涤心养性,所见所闻,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