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华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要捕捉机遇、创造机遇。今年是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关键一年,疫情给乡村振兴带来不少障碍,只有善于从危机中寻找机遇、创造机遇,才能打赢新冠肺炎战“疫”,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 键 词:疫情;危机;机遇;乡村振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够在危难时刻展现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在克服困难中追求真理、总结经验的政党;中国人民是在同胞蒙难、民族危亡时勇于挺身而出的人民。新冠肺炎的突然袭击,让人措手不及,从人心惶惶到众志成城,拧成一股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凝聚力。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快速传播在短期间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给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今年是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关键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经济相对较落后、信息相对较封闭、相关物资相对较紧缺、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只有善于用全面的、辩证的、长远的目光分析危机,才能找到攻破危机的最佳办法、找到危机中的机遇、甚至是创造机遇。深入挖掘,会发现新冠肺炎战“疫”危机中有机遇,充分利用这些机遇,顺势而上,推动乡村振兴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深化农业发展认识,为乡村产业创新营销方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还要构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乡村的基本特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需要改变传统农业思想,正视和重视新时代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深化人们对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全球范围来说,在疫情期间印度禁止棉花出口中国,且不考虑这种行为的原因,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如何降低对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像粮食这种事关民生的必要资源,过度依赖进口容易在特殊时期处于极为被动的处境。有史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但是近些年进口水稻、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量在世界领先,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正走向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虽然我国农民身份人数多,但是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多,城乡发展不均衡,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在家种田,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三荒”(人荒、地荒、钱荒)现象,农业成为不被待见的行业,这是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也是农作物进口大国的原因之一。疫情期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序推动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出现“粮荒”现象,以及部分粮食出口国家出于粮食安全考虑,颁布禁止粮食出口禁令,这警醒我们:粮食是生命之源,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根本,粮食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无论何时都要把粮食等生存必需物资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乡村作为农业发展主阵地,这一定程度深化了对农业地位和提高农业效益的认识,与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存在内在耦合性。从国内层面来看,疫情期间,与城镇居民为了避免“家中揭不开锅”而屯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现象相比,农村居民却表现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淡定,但是乡村地区在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物品方面紧缺比较明显,这就涉及资源分配问题。乡村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的发展,还应该包括其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日常还是特殊时期,都能充分发挥乡村在产业生产方面的优势。另外疫情期间乡村农产品面临滞销难题,网络电商平台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网上销售农产品,乡村居民看到了一种有异于传统销售方式的新的销售手段,并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展示出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优势,这将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新的销售渠道,解决一直困扰乡村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难题。
二、环保意识的增强,为宜居生态奠定思想基础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村容整洁”的进阶版,是乡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生态宜居从生态角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状态;从保障生活角度则是打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包括对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影响生活质量的整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受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乡村人居环境与城市相比,一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受“没脏没净吃了不生病”的土信条影响,个人饮食和卫生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都是影响生命健康的“隐型杀手”;另一方面传统的农耕方式对自然的开发力度有限,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较平衡的状态,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肥、农药在农村普遍使用,农业发展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加上生活垃圾增多,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的利用力度和破坏力度加大,乡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却没有跟上步伐,生态保护在乡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目前沒有找到新冠肺炎的传播源,但是从种种迹象分析,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高度相关,疫情暴发的深层缘由在于人类打破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一方面疫情的发生引发人们从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一定程度巩固了村民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意识,这与生态宜居的实现需要村民树立正确的乡村生态观相一致。另一方面新冠肺炎期间,利用各种载体宣传注意卫生、整治农村垃圾和污水、保护野生动物等,监督群众做好家庭清洁卫生、加大村庄的保洁力度,对公共场合的垃圾进行清理,乡村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思想引导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乡村居民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树立起注意个人卫生、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思想就有相应的行为,乡村居民环保意识的转变不仅是对传统思想认识的突破,也为构建宜居生态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娱乐方式的转变,为乡风文明营造和谐氛围
乡村振兴既要有“形”也要有“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软件基础。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上的变化并没有跟上物质发展的步伐。乡村在春节期间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是放鞭炮、喝酒、打牌、搓麻将、K歌、走亲戚等。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导致人们外出受限,娱乐方式的改变悄然发生。疫情期间,虽然村民之间通过“串门”增加感情的行为减少了,但是总的来说乡村呈现一片积极向上的氛围。虽然外出购买生活用品受限制,但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助,表现出了比平时更为浓厚的相亲相爱的情感。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要引导农民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的前途。疫情期间人们在家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了解疫情的最新情况,这将有利于农民养成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国家时事,增强对国情认识的好习惯,也是提高农民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疫情期间,人们陪伴孩子、老人的时间增多了,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虽然这期间没有收入,但是陪伴家人的时间比以往多,一方面通过与孩子一起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弥补了以往农村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缺席的缺憾,这有利于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与老人相处、谈心,让老人感受到子女们的爱和陪伴,家庭氛围比以往更加融洽,这也是对中华传统尊老爱幼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另外一些人尝试研究传统的技艺,比如中国传统的剪纸、刺绣、烹饪、编织等。可以说疫情期间,乡村休闲娱乐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利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还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产生兴趣,这种积极向上的乡村风貌为乡风文明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全民参与新冠战“疫”,为治理有效提供新的思路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包括村民自治、乡村法治和德治三个内容,有效的治理应该是三者的相互治理,形成一种高度融合状态。疫情期间,三个治理方式表现出高度融洽的局面。村民自治方面,以往农村事务主要是村委负责、牵头,村民参与度不高,但是疫情期间涌现出一批积极主动协助村委开展疫情宣传、防控工作的人,这些人本身与村民就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加入壮大疫情宣传、防控力量,提高了乡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实效,这充分体现了村民与村委联合治理;另外一些村民由于对疫情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所以不能严格遵守村委的管理规定,比如禁止外出,村委不能24小时监控每家每户,这就需要村民自觉遵守,有时候外出的欲望战胜理性,这时邻居之间的相互监督发挥作用。在邻居监督压力下,提高了积极响应不外出、不聚会号召的实效性。另外在法治和德治方面,平时宣传法律知识和进行思想引导、教育大多是开会的形式或者是逐家逐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方式虽然有利于加强与村民之间的情感,但是对忙于农活的村民而言,传统的宣传方式的时速性、实效性较差。疫情期间,农村在法律知识和思想教育上采用了多种载体同时进行,除了村委上门,还利用广播、互联网对党中央的决策、疫情的最新情况等进行宣傳,从思想上对村民进行引导,让村民认识到疫情的严峻性,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利用电视、网络等载体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使其承载更多内容,更容易被农民群体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教育与法律知识宣传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期间形成的村民积极参与、协助村委治理,村民相互监督、巧用传统和现代手段进行治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振兴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五、人才队伍的考验,为乡村振兴壮大队伍力量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现都需要有“人”,也就是挑起振兴“大梁”的人才。重大突发事件是考察干部、辨才识才、养才育才的重要时机,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如同一个镜子,将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照”得清清楚楚。在信息较封闭、思想较落后、基础条件较差的乡村,一些人认识不到事态的严重性,拒绝配合防控工作;一些人过于恐慌,甚至制造恐慌氛围;加上乡村一些防控物质紧缺,这加大了疫情宣传、防控工作的难度。这场战“疫”是考验基层干部的“试金石”,考验基层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是否尽职尽责;考验基层干部是否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第一出发点;考验基层干部是否高度重视群众关切问题,积极回应村民声音。另一方面在群众中发现一些好“苗子”。乡村在抗击疫情中出现一批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疫情宣传、防控工作的人,这些人不仅表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还体现出愿意为村民做事的奉献精神。这些在疫情抗争期间表现突出的人,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为乡村振兴挖掘的人才力量,他们在危险中勇于挺身而出,并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情操,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另外疫情期间无论是工作会议还是干部教育培训都通过互联网平台,这极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为乡村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了新的方式。这些经受住考验的基层干部、高素质、高能力、愿奉献、敢牺牲的优秀“苗子”以及新的教育培训方式,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虽然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不良的影响,但是面对危机,只有积极乐观应对,并且善于从危机中寻找机遇、创造机遇,才能在打新冠肺炎战“疫”同时, 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序、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写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8-01-02(001).
[2] 许海. 疫情应对是考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N]. 光明日报, 2020-02-04(002).
[3] 张军停. 疫情提醒:补齐环境卫生短板[N]. 河南日报, 2020-04-03(008).
[4] 罗必良. 疫情高发期的农业发展:新挑战与新思维[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5.
[5] 邵科. 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产业的影响[J].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0(4):57.
[6] 徐峰. 疫情防控视角下的乡村治理[J]. 旗帜, 202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