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星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占比很重,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强化实践教学,借助课外探究活动引导分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开拓空间,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下面,笔者结合实际,阐述了课外探究活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展。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目标引导下不断深入探究,多元化认知。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开展课外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认知,获得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取而代之,即代替学生操作,让学生在直接观察中认知化学知识。这一做法虽然节省了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形成学习惰性,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外教学中融入探究操作,让学生在目标引领下进行探究,主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借助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活动。
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助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有关“变化”的小实验,如苹果生“锈”、鸡蛋的“浮”与“沉”等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并记录、分析,经历完整的实验过程。
在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加强实验的各环节指导,尤其在关键处,教师要善于点拨、鼓励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这样一来,能优化师生间的沟通,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开展化学实验,有效推动教学顺利开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实验思维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大多数化學内容都来源于生活,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为生活、生产服务。意识到这点后,在设计课外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化学思维,将教学落到实处。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不只是源于生活,更是在生活中得到了实际运用,还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便利,无形中促进了学生认知。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思考,在实践操作中加深感悟。
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当地金属加工厂,到源头地采集样品,亲手制作实验品。为了充分把握这次课外探究的机会,学生提前搜集了资料,并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还详细了解了参观的工厂。可见,学生对课外活动十分感兴趣,教师借助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有些学生提出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验中,教师应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操作实验,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内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深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三、开展合作探究,提升实践能力
课外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合作学习,更不能脱离班级。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面对问题时难免感到疑惑,教师可借助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思考、摸索,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学生主动探究,实现自我,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并在生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如在《自然界中的水》这一章节的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在课堂上很难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实验用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提供最有力的帮助,帮助学生利用合作的力量攻坚克难,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外探究活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思考,逐步了解实验的过程与方法,为长远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促进当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生物学科中的奥秘,还能促进学生认知,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多样化,加深对学科的认知,提升自身素养,最终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