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世界的中国“星”科技

2020-11-06 06:22季海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可燃冰天眼深海

季海

金秋十月,新中国迎来了71周岁华诞。71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赶上了西方国家200年科技发展的步伐,用智慧和勤劳换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有些科技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

量子传信

在量子通信领域,我国处于全球领跑地位。早在2016年8月16日,我国就成功发射了“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第二年,又同步建成了量子通信的“京沪干线”,这是世界第一条量子通信保密干线,连接北京、济南、合肥和上海四座城市,全长2000多公里,并在北京与“墨子号”卫星连接。“京沪干线”的总控中心,位于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量子通信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通信手段,能从三个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第一,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安全的,不会被窃听或盗取;第二,“主仆”身份能够自动确认,只有“主人”(地面控制站)才能够使唤“仆人”(卫星),而其他人无法指挥“仆人”;第三,一旦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传递口令被恶意篡改,使用者会立刻知晓,从而重新发送和接收指令。

可以这样说,只要掌握了量子通信技术,就能彻底杜绝窃听及破解现象的发生,具备了抗衡网络攻击的能力。“京沪干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成就走在了世界前列,向建立覆盖全球的量子互联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可燃冰开采

在海洋底部和陆地的冻土中,广泛存在着天然气与水形成的一种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你知道吗?可燃冰的能量可大了!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几乎没有任何污染。

正因为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勘探和开采试验。可是,由于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开采难度很大,发达国家的实验进展很慢。

在我国南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资源。据测算,这里的可燃冰储藏量相当于800亿吨原油,以目前的用油量,够我国用150年,真是太可观了!为了安全有效地开采可燃冰资源,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研究和充分准备。

2017年2月,能够开采可燃冰的“神器”诞生了——我国研制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投入使用。远远望去,“蓝鲸1号”堪称巨无霸,它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达15240米,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服役仅仅两个月,它就在南海地区成功地开采出可燃冰,震惊了全球。

“蓝鲸1号”在为期60天的试采中,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一系列世界纪录。我国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在可燃冰开采中获得稳定产气的国家。

“天眼”探空

在我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山坳里,有一面直径达500米的射电望远镜(FAST),这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大家伙,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射电望远镜。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曾被誉为“人类二十世纪十大工程之首”,但“中国天眼”与之相比,综合性能足足提高了10倍。从1994年提出构想到2016年9月落成启用,“中国天眼”的建设历时整整22年。

在这22年里,以南仁东为首的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夜以继日,风餐露宿,终于完成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射电望远镜。可以说,“中国天眼”的诞生是一座人类探索外太空进程的里程碑,它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将处于世界一流地位。

“中国天眼”到底有多牛?由于直径达到500米,它具有灵敏性高、观测范围大、探测能力强等优点,能够轻松捕捉百亿光年以外的信号。到目前为止,“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150多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

有了“中国天眼”,人类和宇宙的距离将不再遥远,我们将能进一步了解所居住的太阳系是怎样一个存在。不仅如此,“中国天眼”还会帮助我们寻找地外文明,发现更多的宇宙奥秘,为人类走出地球进入深空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人码头

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码头。如果你有机会走进这个码头,会发现偌大的广场上不见一个人,只能看到无人驾驶汽车穿梭其中,集装箱全自动装卸……在这里,延续多年的集装箱码头作业和管理模式被颠覆,现场的一切工作均由“机器人”来负责。后方的控制室内,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屏幕前监控。

吹沙填海,让一个1平方多公里的小海岛变成超过18平方公里的大型港口。科技的进步,让想象中的场景照进现实。这座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由上港集团、上海振华重工联合打造,被称为“魔鬼码头”。放眼全球,规模如此之大的自动化码头一次性建成并投入运营,堪称史无前例。

深海探测

深海作为天然的资源宝库,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深海探测能力飞速提高。

早在2017年5月,我国“蛟龙”号深海探测器就完成了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的任务,潜航员在水下停留近9小时,最大下潜深度达4811米。

时隔3年,也就是今年5月,我国“海斗一号”深海无人探测器再度出征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的新纪录,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七功能电动机械手完成了海底样品抓取、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水样采集等科考作业,获得了大量数据。

“海斗一号”还利用搭载的高清摄像系统,拍摄了许多影像资料,为我国深入研究海底地质情况和海洋生物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海翼”“潜龙”“探索”“海斗”“海星”等一系列深海探测装备,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技术迈入了世界前列。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人脸识别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时代已悄然到来,“刷脸”逐渐成为新风尚。走进高铁站的检票口,或是在一些商超的收银台,你会看见一些人脸识别设备,能够轻松地帮助人们完成通关或支付行为。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技术。它用摄像头采集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进行区分和比对,准确率十分高。

2015年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开发,人脸识别技术迎来了黄金时期。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刑侦追逃、罪犯识别、门禁控制和进出管理,在政府职能领域的电子政务、户籍管理、社会福利和保险,在商业领域的电子支付、市场营销和人员考勤,人脸识别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已经在高考期间启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北京大学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校园出入人员身份验证上;移动出行平台“滴滴出行”也正式上线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以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其实,人脸识别最核心的技术是算法。算法负责人脸特征的提取,并与库存的已知人脸进行比对,完成最终分类,这是整个人脸识别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在算法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人脸识别数据库”排名中,我国企业稳居前三甲。

未來,随着人工智能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上天、下海、高铁、桥梁、通信……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将这些骄人的成就一一列举。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打造出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71年的光辉历程,与其说我们在创造奇迹,不如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猜你喜欢
可燃冰天眼深海
向深海进发
天眼刷“锅”记
深海特“潜”队
感受可燃冰的“温度”
『天眼』能看到什么
可燃冰是什么?
未来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吗?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高轨“天眼”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