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生
摘 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我国公路已经实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覆盖,桥梁作为特殊地理环境下道路的连接结构,其性能和质量关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稳定与安全。在桥梁施工中,基础的稳定性非常关键,本文以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推动我国桥梁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桥梁;桩基础;质量通病;控制策略
1 引言
在桥梁桩基础施工中,不仅要保证其稳定性和承载力,还要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钻孔灌注桩具有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等众多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大桥梁基础的建设中。但是由于不同地质环境和施工因素的干扰,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桩基础的质量和性能。为了提高桩基础施工的稳定性,促进我国桥梁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对导致桩基础发生病害的原因加以控制,降低施工不良因素的影响。
2 桩孔施工存在的质量通病及控制策略
2.1 护筒沉降及渗水
病害原因:护筒是桩孔定位和保护的重要设施,如果护筒埋设区域的土壤性能不良,压实度不足,就会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出现护筒沉降。若是护筒存在裂缝,封闭不严,还会造成渗水,影响桩基施工质量和安全。控制策略:当桩孔施工过程中发生护筒下沉和渗水问题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可以提高护筒的埋设深度,利用土压力固定护筒位置,减少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移和变形。通常情况下,护筒的埋深超过2m左右就能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其次,在护筒埋设前,需要对土层夯实,提高地面的整体性。在护筒埋设时,护筒顶部要高出地面30cm左右,提升防护效果[1]。最后,在施工中,要避免钻机与护筒发生碰撞,影响护筒的状态。如果护筒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修复,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影响施工。
2.2 孔壁坍塌
病害原因:造成孔壁塌陷的原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施工中使用的泥浆性能不良,导致孔内压力不平衡,孔壁土体在施工振动影响下发生脱落和坍塌。或者由于地下水含量丰富,孔壁渗水量过大,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塌孔。控制策略:孔壁塌陷是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给施工安全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桩基的质量。为了防止出现此类问题,关键是控制好泥浆的性能,通过泥浆来调节孔壁与土体之间的压力[2]。如果地质条件不良,且有渗水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泥浆稠度进行调整,通过加入膨润土使泥浆性能维持在最佳的状态,提高孔壁稳定性。同时在钻进和清孔时,要避免与孔壁碰撞,导致孔壁结构破坏,失去稳定性。
2.3 桩孔偏位
病害原因:发生孔身偏位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地层土质不均匀,在进行冲击钻孔时,钻头受力发生偏斜,导致桩孔出现倾斜或者偏移。或者在钻进过程中,钻头遇到岩石或者其他坚硬障碍物,在其影响下,出现孔位的变化。控制策略:孔位偏斜对桩基础质量和性能影响非常严重,为了避免发生此类问题,在进行钻机安装前,要对场地进行整平压实,确保地面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钻机本身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在钻孔施工过程中,要确定钻头、线缆是否垂直。当施工中遇到障碍,钻进出现问题时,及时停止作业分析问题原因,寻找解决策略,然后恢复施工。切忌盲目施工造成桩孔偏位[3]。若是障碍物强度过大,强行施工会造成偏斜,可以进行片石或者黏土回填,等沉渣稳定后继续进行钻进,确保桩孔的垂直度。
2.4 孔内漏浆
病害原因:孔内漏浆主要原因是由于施工中钻机打进地下含水层,泥浆进入地下水道中,造成泥浆流失,孔内压力不稳。控制策略: 发生漏浆病害会导致桩孔内部压力降低,泥浆稀释或者流失。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就会导致孔壁坍塌风险增加[4]。由于泥浆本身固体残渣细碎,无法有效堵住漏浆空隙,所以在发生漏浆时,如果漏浆速度并不快,不影响施工,可以不做处理,但是要对泥浆性能和液面高度进行监测,防止进一步扩大。如果漏浆问题严重,为了确保孔内压力,需要及时补充泥浆,并且将粒径较大的沉渣和黏土混入泥浆中,在钻机作用下堵住漏浆部位,达到处理漏浆病害的目的。
2.5 清孔病害
病害原因:在桩孔施工完成后,需要通过清孔处理桩孔之中的沉渣和杂质。在这期间如果清孔不规范就会造成塌孔、沉渣过厚等问题。通常情况下,清孔需要进行两次,第一次在桩孔完成之后,第二次在桩基钢筋笼安装完成之后。第二次情况时发生塌孔风险较高。控制措施:在进行清孔时,一定要按照流程进行,防止泥浆更换过快,造成孔内压力不稳,出现塌孔情况。在完成第一次清孔之后,要及时下放钢筋笼。在第二次清孔完成后,由于泥浆密度降低,为了防止出现塌孔需要尽快完成混凝土的浇筑。通常二次清孔会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进行[5]。孔内沉渣过厚是由于在清孔过程中,清水加入过快,导致泥浆被快速稀释,孔底的沉渣无法被泥浆带出。因此,进行清孔使要注意泥浆稠度,确保孔底清理干净。
3 桩基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3.1 导管进水
病害原因:导管进水对于桩基础质量影响严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施工人员对于混凝土面高度计算失误,导致导管上提高度过大,保留在水中。或者由于导管口上部混凝土过薄,在水压力下出现渗水情况。控制策略:在进行桩基混凝土灌注时,一定要控制好导管的上提速度,避免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对于已经发生导管进水问题的情况,要立即停止混凝土灌注,将导管完全提出桩孔,使用吸浆机将孔内的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清理干净,然后重新下导管,安装底塞进行混凝土施工。在混凝土水下灌注施工中,导管口通常需要在混凝土面以下两米左右,以确保不会发生进水情况[6]。
3.2 导管堵塞
病害原因:导管堵塞指的是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混凝土无法灌入情况。如果是首次进行混凝土灌注时发生导管堵塞,混凝土无法进入桩孔,那么造成堵塞的原因为导管球栓过大,卡在导管中。或者由于导管内壁有混凝土残留物未清理干凈,将球栓卡住。如图1所示,桩基首次混凝土灌注。如果在混凝土灌注中发生导管堵塞,那么可能是由于施工间隔过长,导管中混凝土发生初凝,再次进行灌注后,无法进入孔内。
控制策略:在首次灌注混凝土时发生堵塞,球栓卡在导管中,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压力不足,无法将其压入孔内。此时可以采用振动、敲打导管的方法,帮助球栓下移。如果振动器和敲打均不能使混凝土灌入,那么可以采用冲击导管混凝土的方法,利用外力将其压入孔内[7]。如果以上方法均不能解决导管堵塞问题,那么就需要将导管提出桩孔,重新拆除清洗。然后按照桩基施工要求,重新下导管,安装小号球栓,完成混凝土灌注施工。如果是施工过程中发生堵塞,可以将导管拔出清理干净,按照处理导管进水的方法,重新下导管进行施工。
3.3 钢筋笼上浮
病害原因:钢筋笼上浮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灌注速度过快,混凝土进入到孔内产生较大的向上推力,造成钢筋笼上浮。除此之外,如果施工间隔过长,混凝土发生初凝,或者导管埋深过大,桩底混凝土初凝,在继续灌注混凝土后,就会导致混凝土带动钢筋笼上浮。控制措施:在施工中,如果出现桩基钢筋骨架上浮情况,要立即停止桩基施工。首先检测导管的埋深,如果是由于导管埋深过大,那么需要上提导管,解决钢筋笼上浮问题,同时在施工中控制好导管的埋深。如果是由于混凝土灌入速度过快引起的钢筋笼上浮,通过调整混凝土灌注速度,可以有效解决。
3.4 浇筑断桩
病害原因:断桩是桩基施工中最严重的质量问题,会导致桩基失去应有的承载能力。引起断桩的原因较多。其一,导管上提高度过大,使导管口超出混凝土面。其二,清孔不彻底,孔底沉渣较多,混入混凝土中,造成夹渣断桩。其三,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如果间隔过长导致混凝土发生初凝,继续浇筑后桩体在初凝部位结合不紧密,发生断桩[8]。控制策略:在桩基础发生断桩后,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解决。如果断桩部位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灌注深度较小,可以将钢筋笼提出,使用冲击钻重新进行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安装钢筋笼,重新开始桩基浇筑施工。如果断桩部位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部位接近地表,那么可以在桩基达到一定强度后,从顶部开挖,挖至断桩部位,将上部凿除,按照地表混凝土柱施工方法,进行接桩。接桩必须做好结合面的处理工作,同时混凝土设计强度要高于原本桩基使用混凝土强度。如果断桩部位发生在中部,处理困难,可以同设计单位协商,进行桩位变更,重新施工新桩。如果无法变更,可以在该故障桩两侧补桩,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桥梁桩基础施工中,由于过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施工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会发生不同类型的病害。这些病害可能发生在桩基施工的各个阶段。为了保障桩基施工的质量,在发生病害时,需要对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最佳处理方案,进行病害的消除或者减缓,提高桩基施工作业的质量,为我国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肖江华.浅谈桥梁桩基础施工的质量通病及控制策略[J].建筑与装饰,2018(17):123~124.
[2] 王冬,刘仲斌.刍议道路桥梁设计和施工中出现的裂缝原因及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8(14):96.
[3] 汪洋,刘扬,何婷婷.桥梁桩基础施工的质量通病及控制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0):137.
[4] 李春晖.刍议道路桥梁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及管理措施[J].区域治理,2018(51):238.
[5] 徐娇.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3):3046.
[6] 刘胜德.浅谈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河南建材,2018(5):3~4.
[7] 方珂立.谈杂填土地基中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8(13):129.
[8] 唐咸國.浅析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J].建筑与装饰,2018(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