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
朋友家举行聚会,客人散尽,朋友的妈妈发现蒸的馒头还剩一些,于是第二天早上,朋友家里多了一道早点:炒馒头。朋友说:“这个死面馒头还挺好吃的,炒了不软不散,特别扛饿。”
我听完这个故事,感觉自己有点无法承受,却不料另外一个朋友补充道:“那有什么,我妈的拿手菜之一是红烧饺子。每次剩的饺子,她就倒上老抽、生抽一顿烧。”
第三个朋友说:“我妈把我吃肯德基剩下的薯条和韭菜一起炒——她说这是土豆丝炒韭菜!”
我的好友小时候一喊饿,她妈就把面粉和水放到锅里煮一煮,喂给她吃。长大之后,有一天,她路过商场的文具柜台,发现一个特别朴实、特别“硬核”的大肚子糨糊瓶子,上面注明成分是“淀粉、糯米和水”。朋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妈当年是从糊春联的经验里找到了养育我的灵感吗?”
另外一个朋友呢,从小缺钙,他妈特别忙,没空研究怎么改善他的饮食,就每天煮一个鸡蛋,然后把鸡蛋壳碾碎喂他。他兢兢业业地吃了好多年碎鸡蛋壳,仍然是一副缺钙的模样,脖子挺不直,走路罗圈儿腿。每次回忆童年往事,他总是呆呆地说:“我妈弄的鸡蛋壳真难吃。”
这些都比不上我闺密的妈,她是“暗黑料理”界的女王。
闺密的妈嫌照着菜谱做饭太麻烦,总是一锅乱煮。她家厨房里的调料只有酱油和盐,可即便如此简单,咸淡也永远把握不好。炒素菜的时候是加水加盐煮,煮成一锅猪看了都害怕的绿色糊糊;做肉菜呢,不洗不腌,切好就丟到锅里炒成一根根“铁丝”,一闻就特别腥。她妈还强词夺理地说:“不加化学调味料,就是这个味。”下面条就是盐水煮面,做鱼呢——哎,她从来不做鱼,一看到鱼,手就摆成电风扇:“怎么会有人喜欢吃鱼?太麻烦!”
大部分人上大学的时候,吃食堂的饭吃得痛苦不堪,眼泪汪汪,只有我闺密吃得两眼冒光:“怎么会这么好吃!太好吃了!”一个学期过去,别人瘦了10斤,她胖了10斤。谈恋爱的时候去男朋友家,闺密吃饭吃得热火朝天,热泪盈眶,生生地把本来心怀警惕的准婆婆给吃感动了:“这孩子,从小受的什么苦啊,以后到我们家多吃点……”
有的妈妈是万能的,她们中西结合,因地制宜,过目不忘,没有她们做不出来的菜。在她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爱家、爱子女之心,无论何时何地,她们总能让食物直抵你的灵魂。
长大之后,我们可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才能发现生活的真相:我妈不爱做菜,她也没有生活常识……被暴击之后,大部分人最终与妈妈和解了。妈妈不是万能的,母爱并不总是伟大的,我们要允许妈妈糊弄,正如我们最终会决定和自己的弱点和平共处。
(林冬冬摘自《视野》2020年第13期,邱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