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群 刘歌 丁大伟 李增伟
古老建筑承载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保护与开放中让古建筑焕发新活力?《人民日报》驻欧洲记者的一组采访,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探索一种可持续、综合治理的保护理念,追求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正成为国际潮流。
法国文化部于1984年发起了文化遗产日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包括总统府爱丽舍宫、国民议会波旁宫等在内的1.5万多处名胜古迹,每年参观人数超过1200万。1991年欧洲议会参照法国模式设立了欧洲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的概念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遏制革命带来的破坏,1792年革命政府宣布文物建筑遗产国有。1887年法兰西共和国时期开始制定建筑保护规则,经过数次修订,直到1913年,《历史古迹法》得以通过实施。这是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律,迄今有效,奠定了法国古建保护的法律基础。1943年法国出台了有关历史古迹周边环境的法律,规定以历史古迹为中心、500米为半径的保护范围,将保护对象从古迹本身扩大到周边建筑。面对城市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开发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法国1962年开始将文化遗产的概念扩大到老城区,把有价值的地段划定为历史保护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管理。对区内建筑不得任意拆除,维修改建等必须经过“国家建筑师”的咨询、评估和同意,符合规划要求的修缮,国家给予资助,并享受税赋减免优惠。1983年有关分权的法律确认了国家对文化遗产负有全面责任,但同时规定相关地方当局根据各自的权限必须履行相应责任。
1964年,法国对“大到教堂,小至汤匙”的文化遗产进行总量调查。普查不仅加强了国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国家掌握“遗产家底”,还有利于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至今这项普查运动仍然方兴未艾。
经过普查,大约有4万处历史古迹受到保护。其中约一半为私有财产,它们也可以享受国家资助。如果是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的建筑,其修缮费的50%由国家提供;如果是在建筑遗产清查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其修缮费的15%由国家提供。法国每年平均用于历史古迹修缮的预算达3.05亿欧元。
国家主导古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有利于提升古建保护的规格和层次,保证保护资金到位,也能强化遗产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国家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如造成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另外,遗产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也不利于国家有效监管。
荷兰鹿特丹一带有很多风车群,其中的金德代克风车群是最著名的一处。这里集中了建于18世纪、迄今保存完好的19座风车,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荷兰人如何让古老的风车屹立数百年而正常工作?风车村总经理优翰·莫雷格介绍说,风车村由一个在政府监管下的基金会运作,政府每年拨一部分预算用于风车的保养、维护,但其他开销由该基金会自筹。然而,基金会仍主动把政府预算让给当地市镇,用于保护当地环境。他告诉记者,我們要做的是长期维护运营好风车的使命,而不是贪图一时一地的收益。
优翰与他的团队倡导的运营管理理念,不仅吸引了外国游客,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在风车村有近200名工作人员,其中170人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沙雷就是其中一位,他负责为来参观的旅游团做讲解、播放介绍风车的电影短片。他说:“能为维护风车、保护好国家的历史风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颇有成就感。我不仅要在有生之年看护好风车,还要把风车完好地留给下一代。”风车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吸引更多外国游客,但宣传途径有限,世界对风车文化的认知度有限,且风车村地处偏僻,很多游客即使到了荷兰,也不一定舍得花上大半天时间来这个偏远的小地方。但这些都阻止不了荷兰人自己对风车的热爱。
阿尔卡拉德赫那雷斯(简称阿尔卡拉)是距离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约30公里的一个古城,作为西班牙历史上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其历史要比马德里久远很多。这里的老城区早在1998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就在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老城中心,有一家外表与周围古建风格完全一致的酒店。酒店主体由建于16世纪的一家修道院和两栋19世纪的建筑改建。“我们酒店隶属于西班牙皇家驿站集团,皇家驿站的最大特色就是将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却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古建筑改建成酒店,这种改建并不是对古建筑进行破坏,而是在严格遵循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能够实现保护和开发的双重目的。”已经在皇家驿站工作了41年的阿尔卡拉皇家驿站总经理佩德罗·索里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作为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大国之一,西班牙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数量排行榜上高居第三,其中历史建筑是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这些历史建筑,西班牙在立法、行政、公民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除此之外,西班牙政府还另辟蹊径,探索古建筑保护在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出了皇家驿站的发展模式。从1928年成立第一家酒店以来,皇家驿站酒店的数量目前已经达到了94家,几乎遍布西班牙所有省份。此外,从成立到现在,皇家驿站作为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从未改变,即使是目前负责酒店经营的皇家驿站旅游集团,也是百分之百国有控股。
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分别位列宪法的第五和第六条,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个条款中,远远排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条款之前。
索里亚向记者展示了一些老照片,照片上是包括修道院在内的古建筑在被改建为酒店前的样子,照片上的老建筑破败不堪。“在改建为酒店前,这些建筑被遗弃了很长时间。在1850年至1983年间,这里曾经被作为监狱使用。改建工程整整持续了5年。与新建酒店相比,改建不仅时间长,而且耗资高,即使如此,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拯救了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旅游圈流傳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某座不知名的城镇突然出现在了地图上,十有八九是它拥有了皇家驿站。”索里亚笑着对记者说,皇家驿站正在成为西班牙旅游业的一个标杆,用修缮一新的历史建筑展示着西班牙的文化和过去,用其美丽的环境展示着西班牙的动人与魅力,用高质量的服务展示着西班牙的专业与水准。
由于没有足够经费对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许多西班牙地区政府寄希望于企业把古建筑重新利用起来。然而,对一些企业来说,改建一个华丽的酒店或其他场所,营利是目的,古建筑保护并不是他们的优先考虑。不久前,加利西亚大区文化委员会针对将该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卫城改造成酒店的项目,发布了一篇长达118页的报告,强烈建议地区政府暂停该项目或重新考虑其改造用途。原来,在卫城改建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卫城不但没有被保护,反而多次被破坏,破坏后竟然用普通水泥进行修补。同时,由于这一古老军事要塞是地标之一,与当地居民民族认同息息相关,极具历史意义,因而改建招致当地民众反感。事实上,这一项目也是重要古建筑是否能以改造成酒店或其他设施的方式进行保护在西班牙存在争议的一个缩影。
二战末期,波兰首都华沙85%以上的建筑被毁,老城内一片焦土,古建筑荡然无存。战后,波兰人决定按照战前测绘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资料,重建华沙老城,同时兴建新城。此后10年,波兰人用举世闻名的“华沙速度”,重建和修复了老城内900多座古建筑。昔日的宫殿、城堡和教堂重现巍峨,老城内的街道也都保留着中世纪的完美风貌。与此同时,华沙将新城区的建设规划在远离古城的地区,避免了新城建筑对古城的轮廓产生影响。华沙古城最终作为重建奇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华沙所在的马佐夫舍省文物保护局局长拉法乌·纳多尔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分别位列宪法的第五和第六条,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个条款中,远远排在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条款之前。除政府文化和民族遗产部外,另设省县(市)文物保护局独立执法,城市规划和新建建筑只要涉及古建或文物,首先要通过文物保护局的审批,该机构拥有一票否决的绝对权力。此外,波兰各级文物保护机构管理权限范围很大,根据法律,目前波兰国土面积约30%属文物保护范围。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波兰的古城古建和文物保护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华沙新城中,个别现代建筑仍影响了古城视线,或对其他古建的风貌造成干扰。由“羊群效应”引发的现代建筑群,对古城或古建的轮廓线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害。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波兰文物保护机构不断将高科技运用到文物保护的日常工作中。目前,华沙市文物保护局已利用卫星将全市范围内的古建文物准确定位,然后利用3D技术,对古城或古建周围的所有建筑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将影响古城或古建视线的建筑物列入警报范围,同时严格禁止建设新的高层建筑物,以保护古城或古建的优美轮廓。
◎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