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羊羊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工作。
下潜深海的勇士
在许多媒体人的眼里,汪品先是一名“网红”院士。2018年5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载着当时已82岁高龄的汪品先下潜到南海1400米深处。汪品先与其他考察队员一起,在这里开展了长达8小时的考察工作,最后顺利完成了科考任务。
“深潛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美妙。几年才生长1毫米的深水珊瑚在海水中摇曳生姿,过着慢悠悠的生活。除了从海底视角观察珊瑚生长,我们还意外看到了神奇的生物景象,我称之为冷水珊瑚林……”汪品先说。从首次听说深潜到亲自下海深潜,从壮盛之年到白发老人,他足足等了40年。
在科考船上,汪品先每天都会参加科考讨论会,与大家一起规划考察路线,并根据实际情形实时修改计划,谦逊而随和。但在生活中,他却像孩子一样“固执”,拒绝了所有的特殊待遇。他像其他科考队员一样在船上爬上爬下,自行到餐厅用餐;在风浪的颠簸中,他依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惜时如金。
“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我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去。海洋知识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学的灵感在海洋。”汪品先说。
保持科研的好奇心
现代科学的发展,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从小到大,汪品先都非常喜欢遐想。他曾在《院士自述》里写道:“独坐静思,其实是十分有趣且有益的。我喜欢在飞机上观赏云海变幻,真想步出机舱在白花花的云毯上漫步;也喜欢在大雨声中凝视窗外,想象自己栖身水晶宫的一隅……”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这种好奇心亦在不断引领着汪品先,促使他一步步深入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奥秘。从20多年前第一次以中国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设计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到推动我国大洋钻探“三步走”;从推动并主持我国“南海深部计划”,到建造我国海底观测网——他的每一次“好奇”,都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让南海成为全球研究程度最好的边缘海”是汪品先一直以来的心愿。从2011年起,他成为我国“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南海深部计划”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主要是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形成过程及其演变。“揭开南海奥秘的钥匙在深海,计划的成果能让人们在充分了解深海的基础上保护南海的生态环境。”汪品先说。
不做科学的“外包工”
近年来,汪品先因为身体查出了一些问题而被夫人“勒令”缩短工作时间,现在他每天保持早晨7点半之前起床、晚上10点半回家的习惯。“有一位好友突然离世,让我对时间的感觉变了,所以想早点安排我还能做的事,按照重要程度排好序。”汪品先感慨道。
未来,汪品先想尽全力推动我国大洋钻探事业发展,向国际大洋钻探核心领域挺进。如果做完了这些还有时间,他还愿意为科学和文化做一些努力——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创新和科研进步的话题。
在汪品先看来,创新的源头有两个,一是自然,二是文化。他始终主张,中国的科学家不能做科学领域的“外包工”,例如不应总是从外国的文献里找题目,不应总是买外国的仪器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后,再在外国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中国科学家必须拥有自主创造力,拥有“一手”科研成果。
“没登过阿尔卑斯山,就难以理解山脉的复杂构造,就像我不下潜,就对海底缺乏感性认识一样。我下潜3次,也是身体力行想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到一线去。只坐在实验室里写写论文,做不出好的研究,也不是真正的创新。”汪品先说。他认为文化是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只有拥有创造性思维,才可能做出有益的改变,应该大力提倡文化创新。
(注:文章内容根据央视新闻公众号、新华网、《科技日报》登载的相关文章整理,图片来源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