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兆,王永锋,曹 静,吴坤尧,王亚楠
西安航空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白光LED是由发光二极管芯片和可被LED有效激发的荧光粉组合而成,能获得各种室温发白光的器件,作为一种新型全固态照明光源,深受人们的重视。白光LED用于照明具有节能、环保和绿色照明的优点[1-5]。由于其具有众多的优点,因此白光LE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的市场。目前最常用的白光LED制作方式是由蓝光LED芯片和可被蓝光有效激发的发黄光的YAG∶Ce3+黄色荧光粉组合,其优点是此种组合制作简单,在所有白光LED的组合方式中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同时这种组合的最大不足是显色性偏低,最大仅为74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荧光粉在红光区域的光度太弱所致,而目前在光转换效率高和热稳定性优良的荧光粉中,又特别缺少可被蓝光和近紫外光有效激发的高效红色荧光粉[6-8]。目前大多数的红色荧光粉,所掺杂的稀土离子大多为Eu3+,这是因为Eu3+具有着丰富的红光跃迁体系。钒酸根作为材料基质时能吸收紫外辐射并传递给稀土离子,从而对稀土离子的发光具有很好的敏化作用(在半导体本体中产生电荷载体的过程),是一种优异的基质材料,李中元等[9]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2Y1-xMg2(VO4)3∶xEu3+(x=0.15~0.75)系列自激活荧光粉。用XRD、SEM、光致发光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分别对其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燕映霖等[10]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一系列GdVO4∶Eu3+荧光粉,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和体系pH对产物形貌的影响。软化学合成法得到的荧光粉发光强度较低,同时目前对于ScVO4基质研究较少,本文以ScVO4为基质,以Eu3+为激活剂,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cVO4∶Eu3+红色荧光粉,并通过XRD,SEM和PL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
制备ScVO4∶Eu3+红色荧光粉所用的实验原料主要有氧化钪(Sc2O3)、氧化钒(V2O5)、氧化铕(Eu2O3)、无水乙醇(C2H5OH)等,以上试剂都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按照化学计量比准确计算并称取Sc2O3,V2O5和Eu2O3置于玛瑙研钵中,Eu3+的掺杂浓度为1%,3%,5%,7%和9%。再以无水乙醇(有利于原料之间充分反应,提高目标产物的结晶性)作为助溶剂充分研磨30~60 min后得到前驱体。将前驱体在马弗炉中1 200 ℃进行煅烧,锻烧完成随炉冷却至室温取出烧结体,得到ScVO4∶Eu3+目标产物。荧光粉的结构采用德国布鲁克公司生产的D8 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物相分析; 样品表观形貌采用美国FEI公司的QUANTA 600F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样品激发和发射光谱等光学性能采用日本日立F4600紫外可见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图1是以Sc2O3,V2O5,Eu2O3为原料,1 200 ℃下高温煅烧3 h条件下不同Eu3+掺杂量的ScVO4∶Eu3+荧光粉的XRD图谱,由图1可知,不同含量Eu3+掺杂的ScVO4∶Eu3+荧光粉的衍射峰的峰形均与JCPDS标准卡片(No.06-06200)一致,没有多余的杂质峰出现,由此可知,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的白光LED用的ScVO4∶Eu3+发光材料为四方锆石型结构,激活剂Eu3+掺杂对ScVO4∶Eu3+的物相结构没有产生影响,样品衍射峰角度没有发生偏移,Eu3+和Sc3+的离子半径分别为0.095和0.073 nm,且二者均属于稀土离子,其离子半径相差不大,因此Eu3+可以成功去取代Sc3+的位置,Eu3+掺杂后将占据Sc3+的格位,因此少量Eu3+的掺杂对其晶体结构没有影响。
图1 ScVO4∶Eu3+的XRD谱图Fig.1 XRD patterns of ScVO4∶Eu3+ phosphors
图2为以Sc2O3,V2O5和Eu2O3为原料,1 200 ℃下高温煅烧3 h条件下Eu3+掺杂量为7%的ScVO4∶Eu3+荧光粉的SEM及EDS能谱图,从SEM图可以看出,Sc0.93Eu0.07VO4荧光粉外观为类球形,颗粒粒径为2~3 μm,粒径大小对荧光粉有较大影响,大粒度的荧光粉具有更高的亮度,但是对紫外线的吸收率会下降,粒径过小,会使荧光粉颗粒的结晶度下降致使发光亮度下降。因此理想的荧光粉微观上应该是形貌规则、大小均一,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发光效率。类球形的ScVO4∶Eu3+荧光粉粉体具有最小的受力面积,使得不规则发光层最小化,因此具有较长的发光寿命。从EDS能谱中可以看到掺杂的稀土Eu3+的特征峰,由此可知ScVO4∶Eu3+荧光粉制备中实现了Eu3+的掺杂,因此可知Eu3+的掺杂进入晶格体系内,取代了具有相近离子半径的Sc3+位置,作为激活离子成功实现发光。
图3是不同Eu3+掺杂浓度下ScVO4∶Eu3+荧光粉的激发图谱,从图中可以知道不同Eu3+掺杂浓度下的荧光粉其激发峰位置一致,激发强度随着浓度的改变而改变。激发峰的位置分别为382,395和466 nm,其所对应Eu3+的吸收跃迁分别为7F0-5G2,7F0-5L6和7F0-5D2。特征吸收峰中,当其为395 nm时,5种不同Eu3+掺杂浓度的荧光粉,其激发强度均在此点达到最大值。通过对不同Eu3+掺杂浓度ScVO4∶Eu3+荧光粉激发图谱的分析,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激发强度先逐渐增加,当x=0.07时,位于395 nm的激发光达到最强。然而,继续增加Eu3+掺杂量,激发光强度逐渐减弱,因此Eu3+在ScVO4中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07,ScVO4∶Eu3+红色荧光粉可以被紫外LED有效激发。
图2 ScVO4∶7%Eu3+的SEM-EDS照片Fig.2 SEM-EDS images of ScVO4∶7%Eu3+ phosphors
图3 ScVO4∶Eu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Fig.3 Excitation spectrum of ScVO4∶Eu3+ phosphors
图4为激发波长395 nm条件下的ScVO4∶xEu3+(x=1%,3%,5%,7%,9%)的发射光谱,ScVO4∶Eu3+红色荧光粉的发射峰主要包括位于598 nm的发射峰对应Eu3+的5D0→7F1的跃迁; 位于622 nm的发射峰对应Eu3+的5D0→7F2的跃迁; 位于710 nm的发射峰对应Eu3+的5D0→7F4的跃迁,劈裂现象出现在(622 nm)5D0→7F2、(702 nm)5D0→7F4,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荷周围不对称晶体场引起的。由图可知,发射光谱随着Eu3+掺杂浓度不断增加,ScVO4∶Eu3+对应的发射光谱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的趋势,7%Eu3+掺杂对应发射强度最大值,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是由于Eu3+的浓度猝灭。因此Eu3+在ScVO4中发光的最佳摩尔分数为0.07。以聚四氟乙烯作为空白样品(标准)进行测定,ScVO4∶7%Eu3+其相对量子效率为91.25%。
图4 ScVO4∶Eu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Fig.4 Emission spectrum of ScVO4∶Eu3+ phosphors
图5 ScVO4∶7%Eu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Fig.5 CIE color coordinates of GdVO4∶7%Eu3+ phosphors
图5为1 200 ℃煅烧3 h后ScVO4∶7%Eu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由图5可知,样品色坐标为(0.671 6,0.327 3),该样品的色坐标与标准红色坐标(0.67,0.33)非常接近,因此 ScVO4∶Eu3+红色荧光粉有望成为应用于白光LED的红色发光材料。
图6是对煅烧温度为1 200 ℃、煅烧时间为3 h、掺杂Eu3+浓度为7%下的ScVO4∶Eu3+荧光粉的发光衰减曲线: 其中黑色线反映了样品发光强度与时间的关系,红色线为拟合曲线。由图可知,发光强度随时间的衰减曲线符合指数函数y=A1exp(-x/t1)+y0,其中y表示样品的发光强度、x表示时间、t1表示荧光寿命,y0的值为28.319 92,A1的值为14 639.032 4。荧光寿命用τ表示,可以计算出该荧光粉的荧光寿命τ为0.521 ms,高于文献报道的0.472 ms,因此该荧光粉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
图6 ScVO4∶7%Eu3+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Fig.6 ScVO4∶7%Eu3+ fluorescence lifetime decay curve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物相纯净、粒度为2~3 μm的ScVO4∶Eu3+荧光粉,研究结果显示该荧光粉适于蓝光LED芯片和紫外芯片激发,能够成功发射红色光,发射峰位于598,622和710 nm的发射峰分别归属于Eu3+的5D0→7F1,5D0→7F2及5D0→7F4的跃迁,其中以位于622 nm的红光发射最强。调节Eu3+掺杂摩尔分数,可提高ScVO4∶Eu3+红色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该荧光粉色坐标位于(0.671 6,0.327 3),荧光寿命为0.521 ms,因此ScVO4∶Eu3+是一种有望应用于白光LED中的红色荧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