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 杨琎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100000)
“楼下垃圾桶太少,也没有写具体的分类。”“不清楚怎么处理,都是垃圾车统一拉走的。”来自大兴区的居民王先生告诉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队员发现垃圾桶标示不清、分类后混运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居民讲,自己曾试图垃圾分类,但坚持几天后放弃了。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实践团成员在专业课《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学习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发布和线下居民扫码填写收集信息,并对18个小区物业进行网络访谈。共收集到有效问卷387份,其中93%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很有必要。但是,仍有57%居民由于宣传不到位、缺乏专业人员协管等原因,不是很清楚垃圾分类知识。另外,将近一半的居民和物业人员认为社区的监管制度不完善。
西城区陶然亭附近小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丁先生对实践团成员说,这个小区居民大多是老人,“居委会也宣传,还办过讲座,但太难了,讲半天,很多老人还是很难判断哪些东西是可回收的,更难分清厨余和其他垃圾”。
了解到垃圾分类的困难在于人们对分类知识理解不到位,实践团成员制作海报手绘并张贴在社区垃圾桶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居民分类知识。
团队策划拍摄《键盘侠的灵魂拷问》、《一个萝卜一个坑,别让垃圾跳错坑》和《垃圾分类,“环宝”我行》三部短片,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观看热度达到上万次,许多评论表示对垃圾分类有了反思,会更加注意日常行为。
“今天你battle了么,积分多少了?”同学们“攀比”的“挑战”,是实践团开发的“随‘圾’应变”小程序,内容涵盖分类知识普及、查询、闯关游戏等。自小程序上线运行,已有2739人使用过查询功能,操作简单便捷,助力精准分类,而“挑战”小游戏则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垃圾分类掌上学。
“幸亏你们在这帮忙,以后就知道该怎么分了”,类似的话,实践团成员们在桶前值守中经常能听到。谨遵防疫要求,实践团全员参加所在社区开展的“看桶护桶守桶”志愿活动,采取“勤劝说、上前问、动手分”的办法,主动上前询问,手把手帮忙,指导垃圾分类,累计值守300余小时。
图1:自制宣传视频
图2:桶前值守
炎炎夏日,不惧酷暑,志愿者的坚守让垃圾“各归各位”,“变废为宝”,为混投垃圾的居民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更多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和分类投放意识,养成分类投放习惯,力争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引导者和文明践行者,加速垃圾分类常态化的进程。
综合此次社会实践收集到的数据和了解的实际情况,团队对于北京社区垃圾分类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深入宣传垃圾分类。针对居民们遇到的分类难题,通过短视频、海报手绘、专业人士指导等多种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使得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入耳入心,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增强分类意识。
二是加强社区监管力度,杜绝出现垃圾转运时将已分类的垃圾再次混合的现象,设立专业部门培养专业人才和团队在垃圾分类投放时间段驻守小区垃圾收集点,对居民进行现场指导,增强居民垃圾分类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社区垃圾分类成效。
三是更好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设立奖惩机制。完善从垃圾分类投放、垃圾运输、垃圾处理责任制,激励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切实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实现。
垃圾分类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分类工作对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们健康;节约使用资源,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团队成员自身对垃圾分类的知识早已熟记在心,并掌握垃圾分类第一手情况,多渠道宣传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理念入脑入心,助力垃圾分类精准实施。并为社区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截止目前,已有27社区采纳实践团建议,在垃圾桶前张贴宣传海报和彩绘并增加桶前值守力度,专人专管垃圾分类。团队成员切实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锤炼本领、展现风采,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和奉献。绿水青山需要你我共同参与,北建大环能学子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