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安徽省立医院)南区,安徽 合肥 230000]
绿色建筑的特点可简单的用三个词进行概括:节能、环保、和谐。是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对其安全性、宜居性、节约性、舒适性、便利性5 大建筑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与等级评定。
所谓绿色建筑,具体体现在建筑建设过程中,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率比起传统建筑大大降低;能源选择方面,大量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给人营造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氛围。绿色建筑在实现自身绿色环保的同时,使用过程中大力控制对自然的使用与破坏。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
所谓绿色医疗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将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医疗建筑之中,与传统医疗建筑相比,绿色医疗建筑实现了四个方面的优化。
(1)合理的布局选址
传统医疗建筑大多位于市中心人口密集处,日流动人口量大,周边环境复杂,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以及人员管理难度。而绿色医疗建筑选址合理,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病患更快捷便利的到达医院,为部分重症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施救时间。
(2)生态可持续能源运用
医疗建筑为大型多功能建筑,建设消耗资源巨大。同样后期使用中需要大量能源保障其正常工作。绿色医疗建筑绿色建材,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大量运用绿色能源(如光能、风能、雨水收集等),大大减少了资源消耗问题,使得医疗建筑的使用及维护更加生态可持续。
(3)更好的就医环境
绿色医疗建筑能给人提供大自然式的空间体验,相较于传统医疗建筑较为严肃的环境,可以给内部使用人员更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对于病患,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可以减少其心理压力,更有利于病患的康复。
(4)高效科学的建设管理模式
绿色医疗建筑中BIM 技术的运用,对功能复杂、性质特殊的医疗建筑建设开创了全新模式。在建筑施工之前,先通过建好电子模型发现问题,分区布局是否合理、管线安装是否存在碰撞问题,所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避免一边建,一边改,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防止了资源浪费[1]。
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将计算机、通信、控制、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医疗设备相结合。实现了设备自动监控、高效信息管理及信息服务等高效工作管理模式。
国外绿色医疗建筑起步较早,20 世纪后期,在国际社会上刮起一股绿色思潮,各种绿色为主题的概念被提出。“绿色建筑”的理念诞生于20 世纪90 年代 ,各国为防止资源过多消耗、建筑建设产生的各种污染,纷纷建立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从国际形势上看,未来医疗建筑的建设方向必然是绿色医疗建筑。
当前国外对绿色医疗建筑的评价体系已经相当成熟。早在2003 年,美国就已经基于绿色建筑LEED 评价指标,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应用于医疗建筑的绿色设计和评价体系《医疗建筑绿色指南》简称GGHC。该指南完全适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内的任何机构,并开创性的以定量的方式作为建筑评价指标,做到了兼顾环境和健康两方面统筹考虑。该指南涵盖全面,从医疗建筑的建造施工阶段到运行使用阶段的评价全部包含在该体系之内。体系中更是将一体化设计确定为强制执行项,保证医疗建筑从前期方案阶段至后期运行使用阶段都要充分考虑到医疗设备相关的运行与安装工作、医疗活动相关的技术流线安排、建筑功能的区域布置、室内外装饰景观工作会产生的问题及如何高效管理相关事宜。真正做到了全生命周期内的整体综合评价。对于绿色医疗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指导研究意义[2]。
国外绿色医疗建筑意向图(图片来源:网络)
我国绿色医疗建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 世纪90 年代末,人们受绿色思潮的影响开始意识到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了关于绿色医疗建筑的相关研究初探。
为弥补我国缺少绿色医疗建筑方面统一综合标准体系的问题,我国于2006 年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从多个目标、多个层次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的评价,该标准体系从建筑选址、建筑材料、高效节能、节水回收、管理运行等多个方面,对建筑整体进行综合性评定。体系中重点强调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建筑的节能控制。随着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为保障引导绿色建筑能更健康的在我国推行,建设部随后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不断深入发展,其应用面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根据自身地理气候条件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绿色医疗建筑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绿色医疗建筑进行了诠释。这部分先头军成功开启了医疗建筑新时代。随后于2011 年,我国正式推行应用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2011)》,该标准包含医疗建筑相关的规划、建筑、设备与系统、环保、管理5 个方面,并正式的将绿色医疗建筑明确划分成3 个等级,以便建设方根据当地条件与现状灵活选用最适合自己的建设方向[3]。虽然我国在绿色医疗建筑方面已有显著突破,但我们研究评价体系的脚步并没有停滞,2015 年,国家正式发布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2015)》,对绿色医疗建筑评价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详细的补充说明。该准则以合理规划场地、高效节能减排、水资源循环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空气质量、运行管理和创新等方面为核心[4]。该标准针对点明确,充分考虑了医疗建筑的能耗高、安全性能要求高、医疗流程复杂、室内外环境要求严格、功能房间资源需求差别大的特点。通过对国际优秀案例及相关经验的分析,取其精华,勇于实践,大大增加了准则的先进性实用性[5]。
绿色医疗建筑意向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我国绿色医疗建筑发展迅速,但依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探索推进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我国当前在绿色医疗建筑方面投入精力有限,收到的成果反馈并不显著。仅有部分规范性文件,虽然这些文件在绿色建筑运用于医疗项目上发挥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至今没有上升至法律层级的文件颁布,导致了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当前我们需要尽快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相关法律体系,这样才能切实开展绿色医疗建筑的推广及建设工作。
(2)绿色医疗建筑不成规模
当前我国国内存在着地方机构做不了,公立机构没法做的矛盾关系。地方机构具备建设条件,但由于资金、定位等问题很难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且绿色医疗建筑大量的资金投入,给地方机构带来了很大的运营压力。公立大型机构虽具备建设绿色医疗体系的人力及物力,可大量的求医需求导致院方必须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医患需求方面,一定程度上无法做到兼顾功能与体验之间的平衡关系。
(3) 绿色医疗建筑相关认知不足
绿色建筑是一门高精度的工程,需要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全方位应用,在建设前期没有进行周密的设计规划,很容易走进刻意追求绿色的概念化问题。最终产生资源浪费,甚至导致建筑最终能耗增加背道相驰。绿色医疗建筑的高决策成本,新技术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建设能否取得稳定效益回报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很多院方望而却步,从根本上并不认可绿色医疗的理念。
(4) 市场机制发展不成熟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当前还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形成健康的绿色建筑市场机制。而绿色医疗建筑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有很强的专业依附性,且市场需求量小,从市场上来看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仅有的部分绿色医疗机构也存在着资源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6]。
以上问题是在发展绿色医疗建筑探索路上必须克服的问题,为保障其健康稳步发展,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社会经济水平,在绿色建筑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加大相关推广教育与扶持工作,让人们真正从内心认可这门技术。
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医疗建筑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当下已经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很多成就,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也不断的提升。太阳能、洁净新风系统、装配式建筑、水循环处理、地热能等一系列绿色环保技术不断应用于新的领域,这些技术也将助推绿色医疗建筑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舒适、节能、高效、绿色、健康的医疗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