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产业供应链体系优化研究

2020-11-04 09:4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安徽省茶叶供应链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 蚌埠233041)

一、安徽茶产业现状

中国拥有3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安徽省始终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强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茶均产自于安徽省。近十年来,全国茶叶产量增长速度较快,安徽茶叶产量虽持续上涨,但涨幅较为缓慢,安徽省茶叶产量占全国比重有下降趋势。

相比较其他产茶省份而言,安徽省在茶叶产量中处于中等水平,与浙江、湖南产茶存在较大差距。与其他产茶大省比较,茶园更新、开发落后,且生产单一,管理粗放,没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随着水土流失以及不合理开发等原因,导致茶园产量下降。

二、安徽茶产业供应链现存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茶叶从茶农到消费者手中共有四个阶段:种植,加工,流通,消费。

1.种植

茶园种植区星罗棋布,皖南黄山、皖西大别山两大山区生态条件优渥,但低产茶园占主要比例。茶叶种植以农户为主,属于私人行为,人均种植面积小,生产分散,各自为政,没有建立完善的茶农合作机制;不同的茶农作业时间不同,导致生产出来的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茶叶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合作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这种现象不仅使茶农利益受限,同时也是整个产业健康的隐患。

大部分的茶园属于老的产业品种,相当部分茶树树龄已有五六十年,树势衰退,茶园覆盖度低。茶园老茶园改造迟缓,新建良种茶园发展步伐缓慢,茶园管理欠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机械化作业不足,难以推广先进技术。与其他农产品不同,茶产业种植环节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农残隐患。茶叶整个生产过程不能碰水,所以农残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近年来,茶叶在国内市场抽检中屡屡出现农残量过高现象,出口检测也不合格,甚至部分企业被取消出口许可证。

2.加工

安徽茶产业加工环节主要由大大小小的茶农、第三方加工商及茶品企业来承担。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之间缺乏运作机制,连接作用发挥不明显:安徽多家茶企当年只生产季节茶,其他时间上整个公司处于停工状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以黄山市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只生产春茶,采茶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在3月底到5月初,一年里3/4的时间公司的生产车间处于停用。产品单一很难能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多家公司透露茶叶的深加工方面正处于观望或研发状态,目前并无茶叶的深加工产品上市营销。

3.流通

安徽茶叶市场建设较为缓慢,众多茶企的营销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是安徽省内大中城市缺少较为规范的大型茶叶专业市场,二是茶企疏于拓宽新的市场格局,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加大销售,以致流通市场不大。这种现象与周边的浙江省、江苏省等地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4.消费

茶叶的品质参差不齐,消费群体、消费平台固化。目前大部分的茶叶公司消费对象只局限于某一类特定群体,并未覆盖到全国范围低中高三个层级。

(二)商流闭塞

中低端茶产品是安徽省茶叶市场当前的主流,市县乡镇中大部分个体户、合作社茶农的产品质量、价格参差不齐——对于个体散户来说,价格完全由户主和采购方决定,盲从定价等现象常见;此外,茶叶种植量大,供求不平衡,库存压力直接影响了销量和收入。自然环境也是不可抗因素。比如2019年气候较好,农产品大丰收直接导致了滞销的局面。然而,排除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我国农产品的滞销主要还是由于产销脱节。即上文所说,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失真,牛鞭效应凸显,农民难以获取市场信息的顺畅通道,对市场行情难以做出准确预判,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从而导致价格直跌却仍然无人问津的局面。

(三)物流不畅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于传统的商业格局和营销模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变成了电商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的支付、物流、数据三个环节。茶叶作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有着重量轻、价值高、难保存等特点,新的销售模式吸引很多中小型茶企业投入到电商中,盲目跟从潮流的进程中凸显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茶叶实体运输问题

茶叶的实体运输是茶叶交易中重要一环。由于茶叶产地的地区限制以及茶企规模限制,当下安徽省内茶叶实体运输普遍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茶叶主要制作过程是烘干和炒制,成品有易碎、易受潮特点,考虑到保鲜问题,需要密封保存,同时需要兼顾商品完整性及现代茶叶包装特点,因此,建立专业的茶叶运输系统迫在眉睫。

首先,缺少物流运输信息系统支持。安徽省大部分茶企业对于物流运输信息和运输状况不能做到及时的跟踪记录以及反馈,信息普遍存在不完整性。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对于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系统信息化、网络化的运作模式实力不足。其次,缺乏对物流配送的重视。物流配送是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功能。茶企经营者对物流配送技术支持不足,大量配送车辆设备老化、配送路径不合理,无法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要求。对于热议的茶叶冷链运输,鲜有企业可以做到。最后,茶企业间沟通不足。安徽省内各地区的茶叶企业较为分散,各自为政。多数企业虽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协议,但物流公司服务水平的不同,茶叶错送、破损等现象频发。

2.茶叶包装与保存问题

包装具有保护功能、方便功能、销售功能。我们常见的茶叶包装是一次性包装袋,直接将茶叶放入包装袋中,用封口机封口。这种类型的包装成本低,但密封性较差;外包装多以瓷器为主。外观精美,但价格高,瓷瓶内并未加入密封圈,或者进行特别密封处理,密封性仍存在不足。茶叶中富含多种化合物,其中棕榈酸是一种吸收能力很强的化合物,将茶叶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使茶叶变味、变潮,影响茶叶的口感;此外,在茶叶运输过程中,包装袋还有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很容易挤压变形,茶叶变碎变粉,降低客户的体验感,影响品牌效应;最后,过度包装增加了产品的美观性和价格,但有悖于绿色环保。

(四)信息流建设不足

茶叶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影响着种植、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及零售等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只有对茶叶信息高质量、及时性传递处理,才能实现市场的最大收益。近年来,随着网络建设蓬勃发展,安徽省茶叶供应链信息流建设也在起步,然而,大多数优质产茶区位于黄山、大别山等边远山区,物流运输成本费用高,信息收集传递难度大。现有的茶叶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的实用性、指导性等方面需求比重不足,同时还掺杂了部分的虚假信息,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交流市场和信息管理传播平台,信息化建设仍然没有得到广泛性运用,各平台之间沟通环节不畅,直接导致了茶叶流通效率低下、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居高不下。

1.企业自身内部信息化重视程度薄弱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中,大多数茶企处于信息化时代底层阶段,自身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薄弱,多数茶企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仅为宣传企业形象。信息流的构建需要高昂的费用成本、长期的建设周期,信息化管理日常缺席,信息化产品和业务流程无法通过信息平台有效结合,继而导致绝大多数茶企的日常工作停留于基本制度控制层面,不能有效充分利用科学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形式。

2.信息更新延滞

茶农在茶叶播种之前不能及时的获取茶叶市场需求信息,茶叶市场的供求平衡难以得到实现,茶叶的零售商在得到顾客购买茶叶产品的基本信息情况时,需要进行茶叶终端信息分析,对上级茶叶经销商和茶叶配送中心反馈,最终将产品信息送达种植园区,整个环节信息延滞。

图1 安徽省茶产业供应链信息流程图

3.信息时代的冲击

信息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5G时代的推进,不仅仅意味着信息技术的突破,也意味着技术思维的突破。徽茶出山,将以怎样的姿态走出去?调查发现,大部分茶企在经营管理理念上还相对滞后,更多停留在茶叶“生产”“铺货”“回款”等现实问题上,消费者需求研究不足,更罔顾流量、用户思维了。在互联网+与5G时代下,茶叶供应链信息流的利用对调整商业销售结构、优化茶叶市场发展环境、创新茶企发展方式、促进供应链各环节融合、强化茶叶政策支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将茶叶线下种植、营销、物流、服务、体验与线上茶叶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等方面进行融合,建立适应茶叶市场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标准规范与竞争规则,引导茶叶供应链各环节逐步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全渠道布局起到重要影响。

(四)资金流滞后

资金流指的是在供应链成员间随着业务活动而发生的资金往来。在茶叶流通过程中,生产、制作、包装与销售环节都会增加流动资金积压:茶叶生产资源消耗度高;生产方式制约,资源利用率偏低;经营方式落后,社会化生产融入不足;制茶机器价格昂贵,茶叶生产商出于长期和机器质量考虑,大多倾向于直接购买机械,而不采用租赁的方式。尤其是后期资格认证、广告推销、售后与发展、系统构建与维护等方面资金投入巨大。安徽省茶产业中,大型企业以老国企居多,企业社会负担沉重,赋税负担重,难以获得低利率的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资金不足使产业无法良性有序发展。

三、安徽茶产业供应链体系规划

(一)三产融合

安徽省作为全国15个粮食主产省和最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地区之一,粮食增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目前在省内,除了重要农业产品如粮食、棉花、油类、糖类之外,因地制宜开发生产茶叶、蔬果等园艺产品,既能够在现有基础之上丰富农产品供给品类,又能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丰产+增收”。

作为全国产茶大省,安徽省应加速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构建一体化新型有机产业结构,推动安徽省茶产业绿色发展,加快茶产业链的整合。推进安徽茶产业的品牌培育,打造以“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天方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的龙头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经营农业,使茶叶产业实现其产业的“接二连三”,即促使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扩大产品组合,拓宽产品组合的宽度,增强产品组合的深度。在分散产业链上企业风险的同时,以产品组合形式推进第一产业的茶叶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文化旅游业有机交融,使产品组合的利润实现最大化的同时,有效延伸产品产业链,增强相关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与综合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产品大类的逐步现代化做大做强徽茶产业。

(二)强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作为初级农产品,茶叶因加工技术难度较低,加之生产加工半自动化机械的普及,茶叶种植者大多遵循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模式。初级农产品自身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茶叶行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更局限了当前茶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茶产品如果想实现深加工突破,茶叶企业需要与种植业有效结合,同时也要与销售行业建立联系,建立一个完整的茶产业供应链系统,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共同获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好相应应急措施,建设真正“长期利他主义”的双赢利益模型,实现战略合作。

(三)打造私域流量池

对企业运营商而言,构建私域流量池需要三步:流量数据池、裂变营销、用户维护和基础设施。

从零售行业到电商经济,追逐的目标始终是流量。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流量购置成本逐渐增加,通过折扣促销等手段已难以继续大规模盲目地流量购置。深度服务客户的程度与能力在此刻成为了企业的必需品,即与客户建立联系,将“流量思维”转变为“流量池思维”,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采用裂变模式,指进一步扩大流量池的范围、提高初步获取的顾客粘性,实现维稳的同时源源不断的吸纳新用户。微信互联网体系的发展是私域流量发展的一个基础。相较与公共流量池而言,通过微信号+公共符号+群体+小程序,实现了品牌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大部分互动。品牌商家借流量池进一步获得用户数据,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消费者借流量池在不断反馈自己个人需求的同时,也能通过同类型的用户获取相应产品的真实评价,从而得到更好的服务。

此外,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流量池,便与客户建立了稳定的联系,继而通过用户对品牌的认识来保持客户的忠诚度。企业主动构建私域流量池,以产品为基础使客户近距离感受到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使同类型的其它客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同类级客户的评价逐渐增强了客户对品牌认知,逐层叠加增大影响,增强客户的对企业精神的认知。一旦一个巨大的认知影响建立起来,这就是用户忠诚度的形成。但它绝不仅仅是产品塑造,企业文化、员工服务、产品体验等可直接提升,后续的维护升级也都息息相关。

(四)建立茶企联盟平台

茶叶企业联盟平台涉及茶叶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着手于茶叶产业的研发链、生产加工链、市场链(包括国内外贸易)和服务链,安徽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技艺的创新升级与企业管理机制的改革发展,建立安徽乃至全国统一的茶叶产业供应链。

“5G”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的兴起,预示着信息在大环境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茶企也同样面临转型发展。茶企联盟平台更加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茶农、供应商与企业相互联系的内部信息平台,使产品从加工到销售过程透明化,加强成员企业产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科学研判趋势,引导企业有序发展;加强茶农与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减少因信息延滞而造成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利润低下的现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技术合作,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茶企因茶叶产量而制约发展的外在因素。

四、总结

安徽省茶产业发展普遍侧重生产、忽视市场,导致产业结构不平衡;未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造成产销脱节、产品库存压力过大;未能利用国内物流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提高安徽茶企业集约化程度;未能及时预测市场发展动向导致信息滞后,妨碍了营销模式的实时创新;政府和银行对茶企业的支持不够导致茶企出现资金断流等现象,打击了小型茶企的发展信心,也降低了本省茶企的市场竞争力。

安徽省作为产茶大省,应根据茶叶所占产业比例调整茶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构建一体化新型有机产业结构。安徽省小型茶企数量多且分散,茶企间缺乏长期且牢固的合作关系,削减了安徽茶企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我们建议通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茶企联盟平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于大型茶企和品牌来说,在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下要积极创新营销模式、重视对产业供应链的管理。同时打造私域流量池,利用流量和数据实现吸引用户、与用户互动到最后增加用户粘性,扩大安徽茶品牌的影响力。另外安徽茶企可以融合 “茶文化”、“互联网+”、“一带一路”、“供应链+”四大概念来进一步挖掘茶企业供应链的深层创新和应用。

猜你喜欢
安徽省茶叶供应链
《茶叶通讯》简介
成长相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