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炎性纤维性息肉内镜微创诊治分析

2020-11-04 07:13陆明军袁静萍谭诗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胃窦肌层息肉

陆明军, 袁静萍, 谭诗云

1.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消化内科,湖北 恩施 445000; 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北省消化疾病微创诊治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s, IFP)在胃肠道极为罕见,发病率占所有胃息肉的0.1%以下[1]。多数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术前缺乏有效的诊断依据,本研究收集了22例消化系IFP病例,通过分析临床、病理及内镜资料,找到IFP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内镜微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经病理诊断为IFP的患者22例,进行临床、病理及内镜资料分析,对其中20例内镜微创治疗(包括ESD、EMR、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患者进一步观察其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搜索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并行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为IFP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理诊断不符合IPF的患者。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22例IFP患者中,男8例,女14例,男女比例1∶1.75;年龄(52.73±10.96)岁(27~71岁),40岁以上者居多,占95.45%(21/22),其中,40~60岁者占59.09%(13/22),>60岁者占36.36%(8/22)。病灶特点:病灶多为单发,仅1例为病灶多发,表现为胃多发息肉(胃角:0.8 cm×1.0 cm,胃窦大弯:0.4 cm×0.5 cm);病灶部位以胃窦为主,占82.61%(19/23),其余为胃角1例,胃底2例,小肠1例;病灶直径(1.71±1.04)cm,最大直径4.5 cm。1例小肠IFP合并结肠腺癌,2例胃IFP合并食管平滑肌瘤。临床表现:病程3 d~2年;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黑便等,与病灶部位、大小、是否伴有糜烂或溃疡有关,1例为胃窦溃疡伴出血表现为黑便,其余无特征性临床表现。

2.2 病理特征肉眼大体观:表现为大小0.5 cm×0.4 cm×0.3 cm至4.5 cm×4.0 cm×3.0 cm灰白黏膜组织或灰红结节样物,表面多光滑,部分伴有糜烂或溃疡,多呈黏膜下生长,切面质地中等,包膜完整,边界清楚。组织形态学:表现为黏膜或黏膜下生长为主,2例达固有肌层,典型者表现为梭形细胞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围绕血管形成“洋葱皮样”结构(见图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图2~3):100%(1/1)Vimentin呈阳性表达,90.91%(10/11)CD34呈阳性表达,55.56%(5/9)SMA呈阳性表达,100%(1/1)CD68呈局灶阳性表达,100%(11/11)CD117呈阴性表达,100%(11/11)S-100呈阴性表达,100%(2/2)EMA呈阴性表达,100%(1/1)PCK呈阴性表达,88.89%(8/9)DOG-1呈阴性表达,87.50%(7/8)Desmin呈阴性表达,50.00%(1/2)β-catenin呈阴性表达,100%(7/7)Ki67呈低增殖,阳性指数1%~5%。

图1 梭形细胞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围绕血管形成“洋葱皮样”结构(HE染色,放大200倍);图2 免疫组化:CD34(+,弥漫强)、S100(-)、EMA(-)(放大200倍);图3 免疫组化:CD34(+)、CD117(-)、Desmin(-)、S-100(-)、DOG-1(-)、SMA(-)、STAT-6(-)(放大200倍)

2.3 内镜特征普通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18例,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占位2例,糜烂1例,溃疡1例(见图4~6)。其中,13例行EUS检查,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改变;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其中4例呈低回声改变,1例呈混合回声改变;3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其中1例呈低回声改变,2例呈混合回声改变。病灶起源以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为主,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内部回声尚均匀,边界欠清(见图7~9)。

图4 普通内镜表现为胃息肉;图5 普通内镜表现为胃占位;图6 普通内镜表现为胃溃疡Fig 4 Common endoscopy showed gastric polyps; Fig 5 Common endoscopy showed gastric mass;

2.4 治疗情况20例IFP患者行内镜微创治疗,共有21个病灶,其中14个病灶行ESD,3个病灶行EMR,另外4个病灶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术前有2例行组织病理活检,与术后诊断一致。仅1例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IFP行ESD手术出现术中出血,量约150 ml,内镜下止血成功,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迟发型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为小肠IFP合并右半结肠腺癌,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小肠肿块切除术;另1例患者27岁,由于病灶位于胃窦近幽门处,直径达4.5 cm,术前怀疑有恶变倾向,故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IFP。所有患者随访4~38个月,失访2例,死亡1例(非IFP引起),有效回访患者均未出现复发。

3 讨论

1949年Vanek[2]首次报道了6例IFP,当时命名为“胃黏膜下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又称“Vanek tumor”。IFP这个术语最早由Helwig和Ranier于1953年提出[3]。现在,IFP被定义为源自胃肠道黏膜下层的良性病变,根据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IFP归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4]。

IFP在消化道比较罕见,我们两年时间共搜集了22例患者,从一般资料来看,女性占优势,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40岁以下仅1例。从病灶特点来看,病灶多为单发,仅1例为病灶多发,3例合并消化道其他部位肿瘤,1例小肠IFP合并右半结肠腺癌,2例胃IFP合并食管平滑肌瘤。病灶部位以胃窦为主,占82.61%(19/23),其中胃窦前壁好发,占36.84%(7/19)。病灶直径0.3~4.5cm,平均直径1.71 cm。从临床表现来看,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与病灶部位、大小、是否伴有糜烂或溃疡有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在内镜检查时发现,病程3 d~2年。

IFP典型的病理特征为CD34染色梭形细胞的存在,血管网、纤维黏液样基质和炎性细胞浸润,通常富含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2的病例中出现血管周围梭形细胞“洋葱皮样”结构[5-6]。IFP最常见的是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阳性,S-100、CD117和结蛋白(Desmin)阴性[5, 7-8]。本组病例中,100% Vimentin阳性,90.91% CD34阳性,100% CD117阴性,100% S-100阴性,与文献报道一致。100% Ki67呈低增殖,阳性指数1%~5%,提示预后好。

普通内镜下IFP呈息肉样隆起,向腔内突出,表面可伴有糜烂或溃疡,EUS显示病灶多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部分可达固有肌层,但不会突破浆膜层,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边界欠清。结合普通内镜及EUS特点,可初步做出IFP诊断,但需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和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相鉴别[6,8]。通过本组病例内镜下特征分析,诊断价值有限,主要还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明确诊断。

目前,IFP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研究者认为,该病与感染、炎症修复、创伤、刺激等有关[9]。近年来研究发现,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IFP组织形态学发生改变,提示幽门螺杆菌可能参与了IPF的病理生理过程[10]。本组4例患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发现3例阳性,可能从侧面也证实了这一点。另外,有学者研究发现[11],有胃肠道息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IFP。本组所有病例均无胃肠道息肉家族史,可能与样本量小有一定关系。然而,最近的一项涉及IFP的基因研究中,70%的病例中存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PDGFR-α)基因的激活突变[12]。该证据表明,PDGFR-α基因的激活突变可能才是真正驱动IFP发生的关键因素。

IFP的治疗策略可以与其他良性胃肠息肉相似,由于病灶多单发且较小,采用内镜微创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术后行病理分析可以明确诊断并排除任何恶性肿瘤的可能。本组22例IFP患者,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为小肠IFP合并右半结肠腺癌,另1例为胃巨大IFP,术前怀疑恶变。其余20例行内镜微创治疗,包括ESD、EMR、高频电凝电切术。仅1例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的IFP行ESD出现术中出血,量约150 ml,内镜下止血成功,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迟发型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4~38个月,失访2例,死亡1例(非IFP引起),有效回访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提示预后良好。目前仅有1例IFP切除术后复发的报道[13],无关于IFP侵袭性生长或侵袭性转移扩散的证据。因此,不建议对术后和无症状患者进行常规内镜随访[14]。

猜你喜欢
胃窦肌层息肉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同期经尿道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观察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