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尉,杨辰菲,袁发,郭明刚
(1.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高发人群为老年人、青壮年,病因与间接暴力、跌倒等有关。骨折后症状以腕部疼痛、肿胀为主,典型体征包括餐叉状、枪刺样畸形,临床经X 线检查即可确诊,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手法复位、手术复位等。桡骨远端骨折发生部位多在桡骨远端距关节面3 cm 以内,该类型骨折具有手术风险及难度大、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特点,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包括关节畸形、僵硬等,会影响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活动,降低生活质量[1-2]。因此若能够提供相应的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促进骨折快速愈合。患者既往多通过医师指导后自行进行锻炼,虽然能够减轻相关症状,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难以坚持,使得恢复时间延长,不利于病情早日康复。临床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的效果更为突出,可有效弥补既往常规锻炼的局限性,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的活动度。研究纳入该院于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间收治的112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研究样本,分析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现将该次研究全部内容报道如下。
纳入该院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 例,观察组中男性38 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30~77岁,平均为(53.2±8.0)岁,病程3~7 d,平均病程(5.3±0.7)d,致伤原因:车祸23 例、高空跌落 19 例、跌倒 14 例;左侧 30 例、右侧 26 例;Cooney 骨折分型:II 型 15 例、III 型 12 例、IVa 型 10例、IVb型8例、IVc型7例、V型4例;学历:小学至初中20例,高中至大专18例,本科至以上18例。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在31~78岁,平均为(54.0±8.1)岁,病程 3~8 d,平均病程(5.7±0.6)d,致伤原因:车祸21例、高空跌落20例、跌倒15例;左侧 31 例、右侧 25 例;Cooney 骨折分型:II 型 14例、III 型 13 例、IVa 型 11 例、IVb 型 7 例、IVc 型 8 例、V 型 3 例;学历:小学至初中 21 例,高中至大专 19例,本科至以上16例。研究已上报该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3-4]:所有患者自愿接受手术治疗;对研究表示知情同意;经X 线诊断判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临床资料完整;可耐受相应治疗者。排除标准[5]:排除双侧骨折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认知功能障者;排除患侧曾有骨折史者;合并其它部位骨折者;存在腕关节神经、血管、韧带损伤。
对照组在医师指导下自行进行功能锻炼,例如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活动法等,均由医师进行口头指导,由患者自行锻炼,活动幅度以患者感到轻度疼痛为限。
观察组患者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术后第3天开始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锻炼活动安排在每天的上午与下午,锻炼内容包括手指、肘关节、肩关节、腕骨、前臂运动;术后第2~3周开始进行轻度力量训练,如腕关节、前臂被动活动、肌肉收缩锻炼等;术后第4~8周开始实施中度力量训练,锻炼全程需坚持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原则,康复师观察患者耐受程度每日增加关节活动度。骨折固定期:每日离开吊带进行肩关节、肘关节主动运动,每次10 min左右,固定2~3 d后进行手指主动练习,第2周开始增加手握拳收缩练习,第3周增加对掌、屈指的抗阻力练习,训练后冰敷关节。骨折恢复期:进行主动运动-辅助运动-被动运动,除去石膏后进行主动运动结合辅助运动,包括牵张训练与摆动训练、肌力训练等。
观察两组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动度,利用通用量角器、电子测角计、方盘量角器等工具测定。采用Dienst功能评估标准判断治疗效果[6],观察项目包括,优:无疼痛、可正常活动、功能良好无损伤、患侧握力同对侧、腕屈伸度减少<15°;良:偶尔出现疼痛表现、剧烈活动受限、关节功能接近正常、握力接近正常、腕屈伸度减少15°~30°;可:疼痛发作频率较多、工作时即存在关节轻度受限表现、关节功能减弱、握力下降、腕屈伸度减少30°~50°;差:合并持续疼痛表现、影响正常工作与劳动,关节功能明显减弱、握力明显减弱、腕屈伸度减少>50°。治疗优良=[(优+良)/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锻炼前两组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锻炼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目标是良好的复位,预防进一步的组织损伤,临床稳定固定骨折部位直至愈合,其中恢复骨折关节功能、促进腕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是治疗环节中的重要环节[7]。
表1 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表1 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组别观察组(n=56)对照组(n=56)时间锻炼前锻炼8周t值P值锻炼前锻炼8周t值P值腕关节掌屈21.32±2.11 57.30±4.29 56.319 0.001 21.04±2.08 50.94±5.20 39.951 0.001腕关节背伸30.20±2.74 66.40±4.22 53.840 0.001 30.51±2.61 60.39±5.18 38.549 0.001前臂旋前40.20±5.39 80.20±5.30 39.598 0.001 40.33±5.25 72.01±6.08 29.512 0.001前臂旋后60.39±3.28 84.20±3.29 38.353 0.001 60.68±3.33 79.20±4.20 25.857 0.001
表2 两组比较疗效
桡骨远端骨折后机体可合并邻近关节软组织损伤,手术后腕关节需要长期制动处理,如缺乏运动干预,结合变化的机械负荷因素影响,会对关节骨骼肌肉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活动度,造成相关并发症,影响关节功能恢复[8]。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关节僵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锻炼前两组腕关节掌屈、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锻炼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9.29%,高于对照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发现,临床传统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康复治疗理念认为术后1 周内可早期开展腕关节活动,但力量运动锻炼需要等到术后6 周以后方可开展,而早期加速康复理念则认为术后2周左右即可进行力量训练,提前开展腕关节活动及力量训练可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有利于恢复腕关节活动度与上肢功能[9]。但需要注意的是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强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时调整,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完成功能锻炼[10]。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可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