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中的价值探讨

2020-11-03 05:13高莹方习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气虚血瘀中风

高莹,方习红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四科,山东潍坊 261041)

中风是常见的一种脑细胞与组织坏死疾病,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对患者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严重影响[1]。在中医学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不同可将其分为不同证型,其中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气短乏力、言语謇涩等情况,是因患者气虚血瘀、经脉不畅,病久气虚,瘀血内停所致[2],因此治疗中需以活血、益气为原则,并配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鉴于此,在该研究中,将针对2018年8月—2019年8月潍坊市中医院收治的88 例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的价值展开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8 例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为该次研究分析对象,以数字随机分配原则将之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4 例。对照组患者男 24 例、女20 例,年龄50~74 岁,平均年龄(62.0±12.0)岁,病程6~40 个月,平均病程(30.0±10.0)个月,实施西医康复护理。研究组患者男26 例、女18例,年龄52~73 岁,平均年龄(62.5±10.5)岁,病程7~38 个月,平均病程(29.0±9.0)个月,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参与该次实验观察的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对比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该次研究所选择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中风气虚血瘀证(表现为偏身麻木、舌质暗涩、面色苍白、形赢自汗症状)的表现;均经MRI或头颅CT确诊;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失语或严重认知障碍者;合并心、肝、肾或造血系统等疾病者;伴随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无症状性脑梗塞等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西医康复护理。(1)体位护理: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患侧暴力牵拉,有效预防压疮发生;每1 h翻身1次,翻身时对患侧关节功能做好保护,使肩部外展50°,内旋50°,屈50°。(2)被动运动:以拇指揉捏上肢,轻柔按摩头部,对肌腱部位以弹指法进行2 次,每次按摩时间30 min,1 次/d,随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增加至3次。(3)主动训练:对病情稳定患者可在入院3 d后,且肌力达2 级者,可展开翻身、左右移动、左右手相握等练习,并行坐位练习,将患者床头摇高,帮助患者从床上坐起;患者坐于床沿,家属站立在患者健侧,双手扶住患者肩部,对患者上肢与躯干进行前后、左右摇摆,2次/d,每次10回。并行搭桥练习,即指导患者呈仰卧屈膝位,鼓励患者靠臀部力量将臀部抬起,持续 15 s 后再放下,1 次/d,每次15 回。(4)吞咽康复训练:腹式呼吸练习:指导患者呈仰卧屈膝位,将双手置于小腹位置,告知患者用鼻吸气,使腹部鼓起,随后缩唇呼气,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5回。嘴唇练习:进行闭嘴、张嘴、噘嘴、鼓腮、吹气等动作,并进行舌活动,让舌头向上下左右活动,行舌舔上下牙龈、舌顶压硬腭活动;同时进行空咀嚼、空吞咽练习,每日反复进行,以患者耐受为宜。

研究组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展开中药、针灸、按摩等护理。(1)中药干预:选择补阳还五汤方剂,方中黄芪25 g,川芎、当归、茯苓、赤芍各15 g,地龙10 g,红花、桃仁各5 g,将诸药合用,加水煎煮,取汁150 mL,每日1剂1服,持续用药28 d。(2)中药热敷:选择益母草、川木瓜、薏苡仁各30 g,赤芍、白芷各20 g、红花、羌活各15 g,胆南星10 g,制半夏9 g,细辛3 g,将以上药物装入布袋,放入水中熬煮,注意控制温度在40~50℃,随后将药包取出,以经络循行方向自上而下对患处烫熨,1次/d,每次30~40 min,在治疗中密切关注患者皮肤状况,询问患者感受,避免烫伤皮肤。(3)针灸:选择三阴交、血海、委中、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应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捻转3 min。(4)穴位按摩:自患者印堂两侧,沿眉弓到太阳穴循环按摩5~6次,以一指禅推法沿鼻侧自印堂向下,经由迎香到颧骨至两耳,循环5~6 次;并以拇指指腹对睛明、攒竹、印堂、太阳、鱼腰等穴位用力按揉,每个穴位1 min;再对后脑部反复搓推,每次5~6 下。其次自两侧风池穴至肩颈部进行按揉,点按足三里、神门穴,每个穴位持续1 min;以顺时针方向对腹部按摩,每次5~6 min。1次/d,每次按摩15~20 min。(5)耳穴压豆:选择神门穴、垂前、枕、失眠为主穴,三焦、肺、胃为配穴,患者呈仰卧位或坐位状,以75%酒精对耳廓消毒,手持探棒确认耳穴敏感处,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胶布上,贴于不同穴位,随后进行按压,以耳廓发热、发红为宜,4次/d,每次3~5 min;隔日换压耳侧,每1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相隔1 d。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若患者护理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语言清晰,基本可自理生活,即为显效;若患者护理后肢体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改善,语言、吞咽功能有好转,部分生活可自理,即为好转;若患者护理后肢体功能及临床症状无缓解,生活无法自理,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5]。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质量情况,应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分对患者意识水平、语言、面瘫、肢体功能等15 个项目评估,总分值42,评分越高则神经受损越严重。应用ADL日常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则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越高[6]。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评定

研究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临床效果评定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神经与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更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患者护理前后神经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表2 组间患者护理前后神经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44)研究组(n=44)t值P值NIHSS护理前25.6±3.4 25.9±3.7 1.188 0.238护理后17.8±2.1 12.0±1.3 15.577 0.000 ADL护理前58.0±2.3 58.7±2.0 1.523 0.131护理后73.8±4.6 89.0±5.4 14.212 0.000

3 讨 论

在中医康复理念中,气虚血瘀是诱发中风的主要病机,治疗中应以活血化瘀补气为原则,配合不同康复护理模式,改善脑组织血供,刺激脑侧支循环有效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代偿,继而恢复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该次观察中,研究组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方中黄芪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当归能通经止痛、活血散瘀,川芎则具有良好的除风湿、补益肝肾作用;红花可散湿去肿、活血化瘀,桃仁能活血祛润燥,将诸药联合用于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中,可发挥协同作用,达到良好益气活血作用。以针灸方式对相应穴位灸治,可舒筋通络、散瘀活血并健脾益气,继而缓解由气虚血瘀导致的患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例如三阴交、足三里为补气穴,血海、阳陵泉为补血穴,对不同穴位针刺,能帮助患者补气补血。联合中药热敷、按摩手法,有助于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帮助药液吸收及药效发挥,并改善血液流变学,充分调动五脏六腑精气,继而刺激患侧肢体经脉疏通。以耳穴压豆法,采用捏、压、按、揉等手法使对应位置产生痛、胀、酸、麻等刺激感应,并通过刺激耳穴不同反应点,发挥调整脏腑、运行气血、止痛通经的作用。最后基于脑的可塑性理论,配合西医体位护理、主被动练习等康复方式,消除并减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对缺失的功能进行弥补与重建,最终达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改善的良好效果;因此研究组NIHSS 评分降低,FMA 评分增高,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肢体运动能力。

猜你喜欢
气虚血瘀中风
话说血瘀证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