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华
(张掖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甘肃张掖 734000)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原因主要为血液流动性质发生变化,血管局部狭窄,导致血流速度改变发生部位产生蜗流,继而易对血管壁产生损伤,血小板聚集和内皮抗凝功能受损,最终形成血栓。虽然脑蛋白水解物等药物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但是难以有效改善机体血管粥样硬化与血脂代谢异常,停止服药后极易导致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因此,积极探寻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疗法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相比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方案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和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中也已有大量相关的报道。基于此,该研究选取 2016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张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穴位贴敷结合艾灸辅助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报道如下。
于该院选取80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常规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和观察组(n=40,穴位贴敷结合艾灸辅助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分别有22例、1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4.53±10.44)岁,平均病程(5.22±1.30)d;观察组患者男性与女性分别有21 例、19 例,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61.87±12.59)岁,平均病程(6.84±1.47)d。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与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相吻合;通过头颅CT检查确认病情。
对照组常规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治疗,主要指应用抗血小板、营养神经以及改善循环的药物实施治疗,同时展开对症治疗,比如抗感染、降压及脱水等。(2)针灸。应用0.25 mm×(25~40)mm 一次性针,分别取委中穴、尺泽穴、极泉穴、三阴交、人中以及内关穴等穴位实施针刺,但患者上肢出现麻胀抽动感为最佳,1 次/d,1周休息1 天,持续治疗4 周。(3)康复运动疗法。分别展开手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偏瘫肢体功能训练等,1~2 次/d,1 次 45 min,1 周休息 1 d,共计治疗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贴敷结合艾灸。选择委中、尺泽、极泉、三阴交、人中及内关等穴位实施贴敷,并结合实施艾灸。所选药物材料包括黄芪、川草乌、路路通、丁桂散各50 g,将其搅拌打成粉末状,此后应用姜汁煎熬搅拌制作成膏。具体用药方法主要指将药膏贴敷在足三里、涌泉、阴陵泉、合谷、手三里等穴位,1 次/d,1 次贴敷6~8 h,此后将点燃艾条的艾灸盒置于贴敷穴位上,1 个穴位10 min,共计治疗4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活动和肌力改善情况。治疗效果评价指标可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痊愈指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彻底消失,且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到影响;显效指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可通过手杖行动;有效指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但患者日常生活仍然难以自理;无效指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好转。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日常生活活动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实施评价;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分实施评价,评分介于0~5分之间,评分越高肌力越强[3]。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表示方式为[n(%)],检验方式为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检验方式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无效、有效、显效、痊愈分别为10 例(25.00%)、6 例(15.00%)、15 例(37.50%)、9 例(22.50%),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无效、有效、显效、痊愈分别为3 例(7.50%)、8 例(20.00%)、10例(25.00%)、19例(47.50%),总有效率为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徒手肌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徒手肌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75±2.32)分,观察组为(23.44±2.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7.66±2.73)分,观察组为(15.40±2.18)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1,P<0.05)。
表1 对照比较日常生活活动和徒手肌力改善情况组间差异()
表1 对照比较日常生活活动和徒手肌力改善情况组间差异()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Barthel指数治疗前32.37±11.25 35.15±12.37 1.052 0.296治疗后63.07±13.28 70.13±12.72 2.428 0.018 t值11.156 12.469 P值0.000 0.000徒手肌力(分)治疗前1.44±0.82 1.47±0.74 0.172 0.864治疗后2.79±0.66 3.34±0.56 4.019 0.000 t值8.111 12.744 P值0.000 0.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发病迅速,可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而且易导致患者死亡。脑组织突然发生局部血脉血流完全中断或血流灌注减少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同时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等均属于该病的诱发因素。现如今,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时,多以控制脑部并发症为治疗原则,从而改善脑部微循环。偏瘫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出现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改善患肢状况,减少病残,同时提升生活质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4-6]。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治疗前,两组Barth⁃el 指数量表评分和徒手肌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徒手肌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7.66±2.73)分,观察组为(15.40±2.18)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1,P<0.05)。分析原因: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效果强于单一治疗方法,其主要利用了脑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特点,通过康复治疗的学习与训练,促进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穴位贴敷将药膏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脉络与皮部,在经络和穴位上产生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并且由于药物未经过消化道和胃,提升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艾灸则利用温热效应通过穴位传入肌肉深层,起到了温通经脉、调补虚损、散寒止痛的作用,同时借助热力可促进药物更好的弥散到人体中,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联合应用穴位贴敷、艾灸辅助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的情况下,可取长补短,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最佳治疗效果[7]。
综上所述,应用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辅助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可获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可改善患者徒手肌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