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怡
(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北十七病区,江苏南京 210000)
髋关节属于杵臼关节,主要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当其发生病变和骨折,难以维持有效的关节功能时,最常使用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在矫正关节畸形、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1-2]。但患者术后受长期制动及手术对血管损伤
等因素的影响,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因此为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临床常采取一定的康复干预措施,其中中医康复护理的运用价值最为显著[3]。该研究选取2019 年1—12 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实施髋关节手术治疗的74例患者,为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在中医康复护理的同时联合使用气压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对该院实施髋关节手术的患者展开研究,选取其中74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7 例;两组男性患者比例为20:17,女性患者比例为17:20;年龄范围分别在57~77岁和56~78岁,平均年龄分别为(65.24±5.31)岁和(65.19±5.26)岁;体重分别在45~75 kg和 46~74 kg,平均体重分别为(63.25±5.14)kg 和(62.97±5.32)kg。两组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研究。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既往未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等病史;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项研究,并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书。
排除标准:患者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相关治疗及护理计划的实施;患者合并出血性疾病和其他肝肾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在护理措施实施前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症状;患者在近1个月内服用过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所有患者均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患者术后回到病房时,将患者的患肢抬高15°~30°,使其维持在外展中立位,指导患者进行踝趾关节屈伸活动,以患者可以耐受的程度为宜;(2)于患者术后第2 天对其足三里、三阴交和涌泉等穴位进行按摩,用右手大拇指指尖垂直作用于穴位上,用力进行按摩,力度逐渐加重,直至患者感觉穴位处传来酸、麻、胀、痛,每次按摩3 min,每日按摩3次;(3)在患者仍处于制动期时每日对患者的肌肉进行按摩,由下至上按摩患者的患肢肌肉,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指导其进行股四头肌的锻炼。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于患者术后第1天选用四肢血液循环泵(四肢血液循环顺序压缩治疗仪,ZD-2000D型,浙食药监械准字2011 第2260568 号)对患者下肢进行气压治疗,压力值调控在40~55 mmHg,以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调节,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长控制在30~60 min,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
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的疼痛情况,评分范围在0~10分,0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于术后1 周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利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和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同时利用多普勒彩超检查患者术后1周股总静脉和腘静脉的血流峰值,比较两组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同时利用动脉彩超统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和[n(%)]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常规组和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研究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情况的比较[(-x±s),分]
研究组术后1 周FDPs 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总静脉和腘静脉血流峰值明显快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指标的水平和血流峰值情况的比较()
表2 两组血清指标的水平和血流峰值情况的比较()
组别常规组(n=37)研究组(n=37)t值P值FDPs(μg/L)11.83±2.52 9.01±2.11 5.219 0.001 D-二聚体(mg/L)0.35±0.07 0.29±0.04 4.527 0.001股总静脉血流峰值(cm/s)19.58±4.52 22.89±4.13 3.288 0.002腘静脉血流峰值(cm/s)20.35±4.18 25.47±3.82 5.545 0.001
常规组术后1 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0.81%(4/37);研究组术后1 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7%(1/3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 1,P<0.05)
经临床研究发现[4],髋关节置管术具有矫正关节畸形、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功效,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肢体功能改善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的康复,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记载“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而手术治疗于患者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气血运行,导致瘀血停滞,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5]。因此该文选取气压治疗联合中医康复护理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功效,以此减少血栓的形成。
经该文研究发现,研究组血清指标水平和血流峰值情况均优于常规组,由此证实,两种方式联合实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运情况。该研究在给予患者中医康复护理时对患者的三阴交和足三里两穴位进行按摩,可以激发脾经和胃经的经气,实现健脾益气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患者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而对涌泉穴的按摩则可以发挥散热升气的功效,从而达到气推血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因此得到有效改善,减少血栓的发生[6]。经石瑞芳等[7]研究证实,给予中医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0%和3.17%)明显低于对照组(12.7%和15.9%),充分验证中医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血栓方面的价值。而该研究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气压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气压治疗直接通过对静脉血管加压来刺激血管的收缩,增强下肢静脉血流量,避免血液瘀阻,并且内皮源性迟缓因子在压力的作用下可以得到有效的释放,继而避免血凝块的产生,另外,血管在压力作用下释放的尿激酶在促使血块降解和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8-9]。该结果与马立宇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血栓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20%),由此证实联合气压治疗可以促进淤积的静脉血液回流至血液循环中,从而加强肢体的动脉血液灌注,提高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避免凝血因子的聚集,继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临床预防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髋关节手术治疗患者联合使用气压治疗和中医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发生,预防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