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来华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泰州 225300)
吞咽功能是人生存的基本功能,包含口腔准备环节、口腔环节、咽环节、食管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吞咽困难[1]。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该病主要表现为食物或液体不能经口腔送至胃内,对患者康复、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此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也增加了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几率[2]。药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方可有效恢复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该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0例,分别予以康复训练、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其效果,以期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找到最佳治疗方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入选病例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50例,利用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被命名为对照组、实验组。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实用神经病学》[3]中对脑卒中、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对该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对针灸有禁忌症者;患有精神类疾病者;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25 例患者组成对照组,其中男性13 例,女性12例,年龄54~67岁,中位数(60.5±4.8)岁;25例患者组成实验组,其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54~68 岁,中位数(61.0±5.0)岁。对两组患者的资料做客观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1)唇部训练:嘴唇紧紧压住压舌板,约5 s后放松;嘴唇紧紧压住压舌板,然后将压舌板拉出;将压舌板分别置于嘴唇两侧,患者用力夹紧,然后拉出舌板;将压舌板横放在双唇间,患者夹紧,压舌板增加阻力约25 s,然后放松。以上每个动作各做5~10 次。(2)下颌与面颌部运动训练:将嘴张到最大,保持5 s,然后放松;下颌分别向左、向右移动,5 s 后放松;将嘴张到最大说“啊”,然后迅速闭上嘴;嘴唇紧闭然后做鼓腮动作,5 s 后放松。以上每个动作各做5~10 次。(3)舌及软腭运动训练:将舌头伸出嘴外,5 s后缩回;将舌尖伸出嘴外,并舔嘴唇;舌尽量向硬腭贴近,5 s 后放松;上抬舌尖直至门牙背面,5 s后放松;舌尖向左唇角伸,5 s后放松,然后在伸向右嘴唇,5 s后放松;舌头伸出嘴外,使用压舌板将舌尖压住,锻炼舌尖抗阻力能力,5 s后松开;舌尖向左唇角伸,并予以抗阻压舌板,5 s后松开,然后向右左唇角伸,并予以抗阻压舌板,5 s后松开。以上每个动作各做5~10次。(4)食物训练:患者为坐位,头部呈稍前倾状态,食物形态为胶冻状,然后是糊状、固体、液体,由患者自主进食,每天训练1次,每次训练时间为30 min。(5)吞咽训练:对舌、唇、下颌进行被动、助力主动与抗阻运动训练,每个动作15~20次;咀嚼口香糖或将手指放在口中,来模仿吸吮的动作,做20 次;用食指与拇指托住咽喉,吞咽时喉头到达最高点时维持5 s 然后放松;深呼吸,双手按住桌子,用力推压,并闭唇、憋气5 s。(6)呼吸道训练:患者练习长吸气、长呼吸、长闭气;做深吸气,同时按压天突穴位,用力咳嗽。
1.2.2 实验组
该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与对照组相同。针灸措施如下:选取穴位有翳风、风池、风府、供血(于风池穴直下方的1.5寸)、廉泉、侧廉泉(于廉泉旁开0.5 寸)、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和丰隆。针刺手法:局部皮肤消毒,翳风穴针尖朝鼻尖方向进针1寸,针感向喉部传导;风池穴针尖朝同侧喉结进针,进针深度为1.5寸,促使针感朝喉部传导,以咽喉胀麻为度;风府穴朝喉结方向直刺1寸,与风池穴手法相同;供血穴刺法与风池穴相同;廉泉穴朝舌根部刺入1.5~2寸,大幅度行提插刺法;侧廉泉穴进针方法与廉泉穴相同;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和丰隆穴进针后以得气为度;廉泉、侧廉泉穴不留针,其余穴位均留针30 min,每天施针1 次,10次为1个疗程,间歇2~3 d。
两组患者均予以3个月治疗。(1)根据生活质量评价量表[4]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2)根据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进行比较,此量表中共有三部分,总分18~46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吞咽功能越好。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小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
表1 不同小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25)实验组(n=25)t值P值社会功能78.5±3.6 63.2±3.1 14.402<0.05情感职能78.4±3.5 61.1±2.8 17.261<0.05精神健康73.1±3.4 57.5±2.5 16.531<0.05活动84.2±3.9 68.5±3.5 13.398<0.05躯体疼痛70.4±3.3 59.2±2.6 11.922<0.05生理功能88.6±3.8 78.7±3.7 8.347<0.05生理职能81.0±3.5 62.1±3.0 18.335<0.05总体健康66.4±3.2 50.4±2.4 17.888<0.05
表2 不同小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表2 不同小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25)实验组(n=25)t值P值治疗前35.5±3.1 35.3±3.0 0.207>0.05治疗后24.4±2.3 18.0±1.8 9.799<0.05 t值12.860 22.114 P值<0.05<0.05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按照病理变化可将其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个类型。脑卒中疾病特征为局部脑组织急性、持久性或短暂性损伤,疾病特点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吞咽功能是脑卒中多发并发症之一。
现代医学认为,吞咽是食物自口腔运向胃部的一个过程,该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口腔、咽、喉、食管功能有效协调。通过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提高舌、咀嚼肌运动功能,增加吞咽反射灵敏性,进而抑制异常反射、提升神经系统兴奋性,最终重建残留吞咽功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在康复训练中,吞咽训练可兴奋高阈值C感觉神经纤维,易化γ运动神经,从而提高响应区域敏感度,利于恢复感觉。改善吞咽过程中神经肌肉活动可提升吞咽反射,不仅改善了吞咽功能障碍,也有效地预防了误吸。进行呼吸道训练利于将痰液与异物排出体外,避免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安全。
中医将吞咽功能障碍归为“喉痹”范畴,在以往常按照中风兼证进行治疗,主要是因为该病病机是在中风病机上发展而来的,因而也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6]。总体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邪气郁闭脑窍、脉络,导致脉络被阻塞,通过针灸治疗可达到通关利窍、疏通经络的目的。廉泉穴是阴维脉、任脉交会穴,主治舌根急缩、下食难;风府穴为足太阳、督脉以及阳维脉之交会穴位,有疏解脑府中内风之效,主治中风舌缓;翳风穴是手少阳经,风池穴和供血穴均为足少阳经,以上五穴针刺时,针感皆朝咽喉部位传导,可起到开窍、利咽、祛痰、通络的作用。
现代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刺激可使机体中产生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从而增加了人体线粒体的过氧化氢酶,使细胞新陈代谢能力随之增加。通过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而清除机体中自由基,降低机体受到过量活性氧的攻击度,进而减轻对脑组织造成的伤害,提升脑组织代偿能力,加强脑代谢,恢复神经递质传导功能,修复了被损伤的脑组织。针灸可有效保护、修复、调节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神经系统可塑性,通过有效训练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吞咽功能。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能够将中、西医的独特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吞咽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与康复医学共同作用,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中发挥出了各自特点,促进了中枢神经系统通路的恢复,且修复了受损伤的神经细胞,改善了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易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