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英,曹建志,刘湘峰,贾容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广东中山 528420)
尖足、足内翻是儿科及儿童康复科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足部形态和功能的畸形,主要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引起的肌张力高导致,临床上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等症状,不利于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1]。常规康复运动疗法是尖足、足内翻的常用治疗方法,临床效果不理想。随着传统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在尖足、足内翻的治疗中体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推拿+手指点穴+关节松动的中医综合手法治疗[2]。基于此,该文选取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收治的 32 例尖足、足内翻患儿进行分析,探讨中医综合手法治疗与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将该院收治的32例尖足、足内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16)与观察组(n=16)。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4 例;患儿所处年龄范围为8~60 个月,平均(34.20±5.80)个月。观察组中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3 例;患儿所处年龄段为8.5~60 个月,平均(34.21±5.78)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经CT检查与临床诊断等确诊为尖足、足内翻;32 例患儿家属了解治疗方法的差异,同意加入研究并签字;该次研究符合该院医学伦理会标准,并经过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患儿;一般资料不齐全或中途退出的患儿。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运动疗法。护士指导患儿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尊选先被动后主动的原则逐渐进行。指导患儿采取仰卧体位,开展下肢伸展运动,护士用手控制患儿的患足,以免发生内翻情况,叮嘱患儿进行膝关节伸肌等长收缩训练;同时指导患儿进行膝关节小幅度屈伸、身体重心转移和单腿负重训练等。训练1次/d,20~30 min/次。
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的基础上行中医综合手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抑阴扶阳:患儿取仰卧位,用一手托扶患足底部并将患足轻轻向上推动后着力固定,另一手在患足及小腿内侧拘急的筋肉施行捏、揉等法,注意短缩拘紧的跟触部位,并施用拨法5 min,确保拘急的筋肉和短缩的跟腔松驰。然后,找准患儿的申脉、飞阳、绝骨、阳陵泉、足下垂点及足三里穴,采用拇指进行按、揉和拇指禅推法,每个穴位施行1 min,再用捏、揉法自胫骨外侧面分别沿足三阳的经脉、经筋分而操作至足部,操作5 min。最后用大鱼际擦法,自患侧足趾背面沿足三阳经脉经筋分布反复擦摩至膝部。(2)矫正畸形:一手掌心持握患足足跟,另一手握住前半足,先施以摇法将踝关节做外旋摇动(向外旋动时用力,向内旋动时顺势进行),施行20~30 周;然后采用搬法将足向外侧搬动,使前半足外展,操作20~30 次;再将握住前半足的手托住足底,并用力将全足向上搬动,使全足背伸,操作20~30 次。注意用力要稳妥,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摇、搬患足,直至最大的动度,当摇、搬到最大的动度时,维持15~30 s,并反复操作3~5 次,注意动作轻柔,禁止强行粗暴的动作,以免造成新伤。
(1)比较两组患儿尖足治疗效果,采用足背屈角与腓肠肌肌张力衡量治疗效果。采用关节量角器测量患儿的足背屈角变化情况;腓肠肌肌张力评估标准参照Ashworth量表[3]。
(2)观察两组患儿足内翻治疗效果,采用踝关节内翻角度、踝背伸肌力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衡量治疗效果。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表1结果可知,治疗前,在足背屈角与腓肠肌肌张力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足背屈角与腓肠肌肌张力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尖足治疗效果的差异()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尖足治疗效果的差异()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治疗后(1.30±0.20)*(2.30±0.40)*8.944 0.000组别观察组(n=16)对照组(n=16)t值P值足背屈角(°)治疗前105.30±3.20 105.40±3.27 0.087 0.931治疗后(71.20±4.50)*(89.30±3.80)*12.292 0.000腓肠肌肌张力(级)治疗前3.20±0.10 3.10±0.20 1.789 0.084
从表2 结果可知,治疗前,在踝关节内翻角度、踝背伸肌力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踝关节内翻角度、踝背伸肌力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尖足、足内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多发于男孩[4],主要病因是肌张力不平衡导致的足部跟、距位置失常及局部跟腱挛缩,约占足部和步态发育不良的70%~90%,对患儿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均有很大影响[5]。该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强调早期行手法矫正或石膏矫正非常重要,并且治疗得越早,康复得越快[6]。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足内翻治疗效果的差异()
表2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足内翻治疗效果的差异()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治疗后(1.03±0.01)#(2.34±0.17)#30.770 0.000组别观察组(n=16)对照组(n=16)t值P值踝关节内翻角度(°)治疗前55.13±10.22 55.06±10.52 0.019 0.985治疗后(7.10±1.43)#(21.37±6.58)#8.477 0.000踝背伸肌力(级)治疗前0.33±0.12 0.34±0.13 0.226 0.823治疗后(4.28±0.53)#(3.17±0.18)#7.932 0.000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级)治疗前3.22±0.28 3.21±0.26 0.105 0.917
常规康复运动疗法是尖足、足内翻的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症状,但是康复训练时间长,需要每天坚持进行,再加上见效较慢,影响了患儿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最终导致临床效果不佳。目前西医对尖足、足内翻并无理想的治疗方案,因此,该病的治疗需要依靠中医,尤其是推拿+手指点穴+关节松动的中医综合手法在该病的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7]。该研究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利用阴阳脉气,在现代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引入推拿+手指点穴+关节松动的中医综合手法,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促使患儿正常生长发育。手法推拿能松解挛缩的软组织,矫正畸形,每次矫正后将患足及踝固定于最大外展、外翻、背伸位,能维持足及踝关节的外形,使骨骼向正常发展,矫枉过正能防止畸形复发[8]。值得注意的是,推拿手法必须轻柔,禁止粗暴,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逐渐加大,不可操之过急。固定后需注意足趾血运及活动,防止压疮。推拿+手指点穴+关节松动的中医综合手法除了应用价值高之外,还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患儿痛苦小等优点,深受广大患儿家长欢迎[9-10]。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综合手法治疗用于尖足、足内翻的效果良好,能够及时矫正患儿尖足、足内翻情况。
综上所述,尖足、足内翻患儿采用中医综合手法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纠正尖足及足内翻症状,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