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太原市中心医院,山西太原 030009)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主要由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引起,该疾病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和后遗症多,治疗较为棘手[1]。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可导致患者活动能力全部或是部分丧失,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影响较为严重[2]。康复训练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康复训练属于康复医学范畴,经训练后,可以逐步恢复患者活动能力,纠正痉挛和偏瘫,但周期较长,很多患者难以坚持[3]。中医对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着系统性的认知,认为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神经和血管组织,达到活血通络、改善躯体血运的效果,近几年在临床中使用较为频繁,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文章选取了2018年2月—2020年2月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 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析了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研究回顾了该院的18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治疗差异进行分组,一组应用康复训练,为对照组,一组联合针灸治疗,为观察组,每组90例。观察组年龄53~87岁,平均值(67.2±1.2)岁,男性41例,女性49例,病程4个月~6年,平均值(3.2±0.4)年;对照组年龄53~85 岁,平均值(66.9±1.8)岁,男性43例,女性47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值(3.1±0.7)年。两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中关于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经头部影像学检查确诊,入院可见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姿势异常,伴随行走障碍;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该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伴有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非卒中性原因导致的活动障碍和肌力障碍;中风次数超过3次的患者。
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含:翻身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卧位与坐位切换训练、关节被动活动、抗痉挛手法训练、坐位与立位切换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等,训练方式按照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先易后难,每天训练2次,每次30 min左右,每周进行5次。
观察组进行针灸治疗。取患者穴肩髃、解溪、臂臑、三阴交、曲池、丰隆、手三里、阳陵泉、外关、血海以及合谷、中渚、太冲等穴,以平补平泻法手法进行针灸,设备应用脉冲电针治疗仪(华佗牌电子治疗仪,SDZ-llB 型,苏械注准20172270710),以疏波模式治疗,电流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隔天治疗1次,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状况,渗血点给予止血。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效果。
使用改良的Ashworth 评分量表(痉挛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活动能力,分数越高关节活动能力越差。使用CSI量表(下肢痉挛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痉挛症状,评分0~1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患者疗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Ashworth 与CSI 评分降低80%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Ashworth 与CSI 评分降低50%~80%为有效;与以上标准不符合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90×100%。以满意度调查卡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卡包括很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 项,满意度=(很满意+较满意)/90×100%。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包括痉挛步态、麻痹、协调障碍,各项评分1~4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数据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 评分、CSI 评分数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数据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hworth、CSI评分比较[(-x±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痉挛步态评分(1.4±0.6)分,麻痹评分(1.6±0.3)分,协调障碍评分(1.4±0.6)分,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90)对照组(n=90)t值P值痉挛步态1.4±0.6 1.9±0.2 7.500 0 0.000 0麻痹1.6±0.3 2.2±0.5 9.761 9 0.000 0协调障碍1.4±0.6 1.8±0.3 5.656 9 0.000 0
中医学理论中对脑卒中痉挛偏瘫早有记载,据《明医杂著·问答》描述,“左手臂挛缩不能伸举……便牵动手足之病”,书中详细解释了脑卒中后痉挛偏瘫的病理表现,这与现代康复医学提出的临床症状表现基本一致[5]。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其病在血液,患者痉挛表现则主要是由于血液枯燥引起的。《内经》中则指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机体功能逐渐恢复[6]。该书指出了中医针灸对于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中医针灸取阳明经之穴,对肩髃、臂臑等穴位进行针灸,可以振奋阳气、调理气血、疏经通络;针灸外关则可以联络气血,达到补阳益气的作用,同时舒筋活络、运化脾血、健脾益肾、祛痰通络。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中医针灸可以刺激肌肉收缩节律,提升中枢对运动感觉的应答作用,并增加多巴胺受体表达,有效修复受损神经功能,降低肌张力[7]。
现代医学则认为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神经元受损、中枢性运动抑制等因素相关。经康复训练后,可以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作用,并锻炼患者关节功能,逐步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从以上描述来看,针灸和康复运动对于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下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针灸与康复训练于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可以叠加治疗效果。研究还指出: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 评分为(2.44±0.12)分,CSI评分为(8.16±0.37)分,数据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邢雪梅[8]等在其研究中也指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Ashworth 评分为(2.51±0.17)分,CSI评分为(8.82±0.24)分,数据低于康复训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与该研究论证观点一致,仅存在较小的数据差异,可能和病例数相关。此外,观察组获得的治疗满意度数据更高,症状评分较低,从侧面印证了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综合疗效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作用积极,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