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2020-11-03 05:13赵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肌群小腿肌力

赵波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不仅会影响健康,还会危及到生命安全。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膳食结构变化,脑卒中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临床急救和监护水平的提高,使脑卒中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在病死率降低的同时,致残率也明显升高[1]。脑卒中患者存活后常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障碍,其中足下垂为常见并发症。脑卒中后足下垂在中医中称之“痿躄”。足下垂与小腿前肌群、外侧肌群麻痹、小腿后肌群痉挛牵拉等因素相关[2]。研究发现[3],卒中后足下垂发病第Ⅱ期时,给予康复训练指导能起到有效的纠正作用,改变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如未及时接受康复训练,不仅会影响步态,还会影响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及早纠正足下垂步态具有重要意义[4]。此外,给予针刺治疗也能取得一定疗效。该文将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确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指导患者定期回院接受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确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42 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21 例,男女比例 13∶8;年龄 41~83岁,平均(62.6±6.3)岁;病程10~48 d,平均(30.5±15.6)d;观察组 21 例,男女比例 15∶6;年龄37~84岁,平均(63.5±6.1)岁;病程10~47 d,平均(31.8±15.2)d;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入选对象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经CT、MRI 检查均确诊为脑卒中,符合足下垂诊断标准,病程短于70 d;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下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者;脑出血、脑梗死等卒中复发疾病者;患侧肢体肌力评价3级以上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1)指导患者练习胫前肌的力量。训练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练习足背伸、外翻,每个动作训练5 min。再改为坐位,屈膝90°,练习脚跟着地,尽量抬高患侧脚掌。指导患者练习前脚掌击地,两只脚交替动作,每次训练5 min。改为立位,指导患者健侧练习负重训练,而患肢练习足背的伸屈、外翻等动作,每个动作训练5 min。指导患者迈步时进行步态分解,每次行走尽量脚跟着地。(2)指导患者练习三头肌。在小腿痉挛期发病早期开展训练,保持卧位,辅助康复人员以手对患者的足踝关节进行固定,对患者跟骨进行牵拉,以前臂抵住患者的足底侧,对前侧和外侧缘加压,维持踝关节背屈动作,每日训练2组动作,每组动作共训练20次。当患者可以恢复下床活动时,根据自身体重对小腿后肌群进行牵拉,每次牵拉时间控制在20 min。根据患者的挛缩程度调节使用的楔形板坡度,每日牵拉训练站楔形板1次,6次/周,连续6周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在患者的患肢取穴进行针刺治疗,穴位包括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解溪、中封、太冲等,对穴位消毒后,分组施针交替治疗。一组选择足三里、光明与悬钟3处穴位;二组选择阳陵泉、解溪、中封、太冲等穴位;两组交替施针治疗,每次施针深度控制在15~30 mm,施针得气后,给予捻、转、提、插、补等手法,以患者穴位周围产生酸胀感为标准,留针30 min,每日针刺治疗1次,6次/周,连续6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根据MTT分级标准检测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并评分,以得分高表示胫前肌肌力恢复状态好[5]。(2)根据Ashworth 量表对两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估,了解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以得分低表示痉挛情况轻,肌张力恢复好。(3)根据Careeau标准对两组足趾屈改善程度进行评价,分级评估。优:足趾外观表现正常,未见足跟内翻和足内收畸形;良:足外观畸形已基本纠正,观察踝关节活动有良好表现,步态较好,但是有轻微足跟内翻或足内收;一般:观察足外观畸形有所改善,观察患者步态表现出轻微的跛行感,存在足跟内翻和足内收畸形;差:观察患者足外形未见改善,有明显的足跟内翻,足内收畸形,行走跛行明显。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4)根据表面肌电分析仪对两组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肌电值(iEMG)进行测定,检测时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下肢屈髋、屈膝,踝关节固定90°,保持最大力背伸、跖屈踝关节,维持10 s时间。每侧测量3次,对健侧测试后再检测患侧,以仪器最大值作为测定值。(5)根据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总分34 分,得分高表示恢复好。(6)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分级评估。显效:踝关节背屈角提高>4°;有效:踝关节背屈角提高2°~4°;无效:踝关节背屈角度提高<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下肢肌力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 值、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趾屈改善程度

观察组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95.2%高于对照组 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下肢肌力评分()

表1 比较两组下肢肌力评分()

组别观察组(n=21)对照组(n=21)t值P值胫前肌肌力(分)54.45±9.92 47.85±10.24 5.929 6 0.014 8胫前肌iEMG(μV·s)68.90±12.45 54.26±12.18 6.764 5 0.009 2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38.92±7.87 21.24±6.58 6.948 0 0.008 3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分)18.12±3.90 15.82±3.14 4.846 2 0.027 7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分)2.03±0.32 2.33±0.39 4.536 7 0.033 1

表2 比较两组趾屈改善程度[n(%)]

2.3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n(%)]

3 讨 论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卒中久病会引起肝肾阴亏,精血亏虚会使筋脉失养,急而成痿躄,也就是西医所称的“卒中后足下垂”。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足下垂是因卒中造成大脑皮层受损,影响对低级运动神经的控制,发生无抑制兴奋,影响小腿后群的肌张力,导致外侧肌群麻痹,降低了肌张力,肌群痉挛和牵引,从而引起足背伸、跖屈肌痉挛、步行障碍。长期制动会影响肌纤维、肌腱、结缔组织,肌小节出现水分流失,影响胶原正常的沉积与黏滞性改变[7],进而影响患者关节正常的活动,导致小腿前肌群、外侧肌群等处出现肌肉萎缩,足背肌力失衡,引起足下垂,形成后无法自行恢复。

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会表现出足内翻异常步态,而且行走能力也受到严重的限制,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临床对于此病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案,多给予物理治疗、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措施。其中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足背伸肌的肌力,对足背伸肌的拮抗痉挛情况也能起到缓解作用,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新平衡状态,对患者的运动模式也能起到协调作用。用于脑卒中后足下垂能起到有效的矫治作用,改变运动功能障碍情况[8]。

中医分析此病治疗要选择疏通经络和益肾荣筋的方法,其中中医针刺治疗属于特色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能改善脑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对神经功能缺损也能起到改善作用。用于卒中后足下垂治疗,能针对气血阴阳亏虚,起到补阴阳气血的功效。坚持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理论,选择足阳明经,以此调和气血,实现舒筋活络和祛风解痉的功效[9]。

中医针刺选取穴位,其中阳陵泉作为八会穴,针刺此穴位对于筋急、膝伸不屈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针刺足三里能起到强壮身心和补益肝肾的功效,同时可以激发患者阳明经气,帮助患者恢复气血的通畅,以此濡养筋肉;针刺足少阳胆经的光明穴,对于下肢痿痹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针刺悬针穴能恢复脚弱无力;针刺三阴交穴,可以起到健脾、补肝和益肾的功效;针刺解溪穴可以驱邪通经;针刺中封穴可以起到息风化气的功效。以上穴位针刺治疗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建立正常运动反应和模式[10]。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能取得理想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的足趾屈改善情况,可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群小腿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