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学
(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骨科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退行性病变、慢性劳损、遗传因素、腰骶先天异常、外伤、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受潮以及手术后遗症等多种因素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1],易使髓核组织发生突出或脱出,继而压迫相邻脊神经根,使患者出现腰部不适和下肢麻木等症状,降低其腰椎功能,使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2]。临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行保守治疗,但目前仍缺乏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文对湖州市吴兴区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接收的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评定对比采取单独针灸治疗与针灸联合康复治疗两种方案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病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取病例数:88例,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病例数:44例。观察组患者包括24例男性和20例女性,患者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5±2.2)岁。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有 23 例、21 例,患者年龄 25~69 岁,平均年龄(47.0±2.3)岁,组间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该次参与观察的两组患者均通过临床症状表现和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腰腿疼痛、腰椎功能下降及下肢活动受限等现象;患者和家属均详细了解该次治疗研究内容及意义,自愿签署该次研究知情书;能积极配合完成所有治疗流程。排除标准:智力及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肾脏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骨性椎管狭窄患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取大肠俞、委中、环跳、阳陵泉、丘墟、腰夹脊及悬钟等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后,以平补平泻直刺穴位,留针30 min,1次/d,共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治疗,针灸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康复治疗:(1)牵引治疗,协助患者躺在牵引床上取仰卧位,在电脑控制下对患者进行持续牵引20 min,间歇牵引力为80%~90%,1 次/d。(2)康复训练,每日指导患者俯卧在硬板床上进行“飞燕式”运动,告知患者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和双腿用力伸直,将头、胸和四肢离开床面,保持5 s 左右,然后休息大约5 s,再次进行上述动作,一次重复训练10 min,每日训练3次。指导患者进行仰卧起坐训练,每次训练10 min左右。直腿抬高训练,15 min 左右[3]。指导患者做蹬足训练,将右髋和右膝关节屈曲靠近胸部,勾紧右足背后,将右足跟向斜上方用力蹬出,使大小腿肌肉收紧,坚持5 s 后将全身放松,然后更换为左腿训练,每次训练10 min。倒走训练,指导患者每天在空旷处进行倒走,锻炼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跌倒现象发生,每次训练20 min 左右,以上训练项目连续治疗14 d。(3)肢体训练: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右腿屈膝训练,训练时要收紧腹部肌肉,用力将头和上肩抬起坚持5 s 后放下,然后转换左腿重复上述动作;完成后采取坐位,双腿弯曲保持双脚平放床面,双臂向前平伸,身体向后倾斜旋转;最后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前后倾锻炼,以上时间控制在20 min 左右,每周治疗5次,共连续治疗6周[4]。
(1)运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对比,10 分为满分,疼痛程度越轻分数越低。(2)采用Fugl-Meyer 评分系统对腰椎功能给予评分,10 分为总分,分数越高则腰椎功能恢复越好。(3)运用ADL 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100 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表明指标改善越好。(4)采用Spitzer 量表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100 分为满分,生存质量越好总分值越高。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椎功能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无任何并发症发生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腰椎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未出现并发症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腰椎功能以及生活活动能力未得到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腰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疼痛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腰椎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8.1±0.8 8.2±0.9 0.550 8 0.583 2 4.0±0.2 6.5±0.7 22.778 6 0.000 0 6.8±1.8 6.3±1.6 1.377 1 0.172 0 9.1±1.2 8.4±0.8 3.219 5 0.001 8
治疗前对照与观察两组各评分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指标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对比[(),分]
表2 组间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值P值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54.9±2.7 55.2±3.3 0.466 7 0.641 9治疗后89.5±5.8 72.2±4.1 16.156 3 0.000 0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55.3±2.5 55.4±2.6 0.183 9 0.854 5治疗后90.2±6.5 83.5±5.2 5.339 0 0.000 0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最终治疗效果比较详情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特征为病程长、治疗后易复发等,患者患病后会有腰部疼痛及功能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针对该病通常采取针灸、牵引、推拿、康复锻炼以及药物等保守治疗,虽然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目前仍缺乏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案[5]。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症”范畴,主要是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肾气亏虚及正气虚损,导致风寒湿邪侵入、气滞血瘀、肾虚经亏及经络受阻,最终引发疼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因此应以疏通督脉、活血化瘀及通络止痛为主要治疗方向[6-7]。为此,该文将针灸与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针灸是我国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患者局部穴位,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松解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以及消除组织炎症的作用,并且能够激发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生理生化功能,可达到阴阳协调、祛邪通络和改善气血运行的目的[8];将牵引治疗应用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可使神经根压迫、腰椎血液循环和组织水肿情况得到有效改善[9];配合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身体平衡,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肌群的协调性,使髓核突出得到回缩,并使其对腰椎周围组织和神经根带来的压迫得到减轻,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紧张痉挛、放松腰背区肌群、纠正腰椎畸形、减轻疼痛及腰椎负荷的作用[10]。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采取联合治疗方案,其腰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腰椎功能改善较大,同时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上述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实施单独针灸治疗的对照组。
以上结果表明,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腰椎功能得到改善,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此次研究的数据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还希望相关专家与学者能够对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做更深入地探讨分析,尽早探寻出最佳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威胁,从而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