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创作中个人情感意识的表达

2020-11-03 10:56:08郑冬梅严可舒
陶瓷 2020年9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意识

郑冬梅 严可舒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艺术创作是一个综合观察、思维、想象、情感等各方面要素的艺术加工过程。个人情感意识既是雕塑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寻找个人创作语言的重要突破口。

在心理学释义中情感feeling与情绪emotion含义相近,都可以指“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但也有人将两者做了不同侧重的划分,认为“情绪是与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绪是情感体验的具体心理活动”。笔者结合艺术创作的特点,在本文中讨论的是一种相较于情绪更注重感知,包含了情感体验过程的心理活动,即情感。

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最早就有人提出“感”是一种包括“心与物”、“天与人”这两方面的“感应”。在“心物感应”中包含感于物和动于心两个过程。《乐记·乐杏》中描述“凡音之起,由人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这种“感”强调了物存在的客观性和人情感感知的主观性,同时将主客两方面的人与物用“应”联系在一起。对于“天人感应”,在《春秋繁露·王道》中又这样的话:“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去也。”可见古人将人性与天道放在一起,并用这种意志转移进行艺术创作与审美。

1 情感意识在创作中的构建

在艺术创作中,作者的个人情感往往是作品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情感有时是一种情感体验,有时是一种情感感知,有时也是一种情感转移。但无论是哪一种,它都是作品中无形的精神意志。

意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反映,建立在人的感觉和情绪之上。心理学界关于意识的讨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条:(1)意识即认识,有时也指一个人对自己内部知识的统筹;(2)意识是觉知,即强调认识的感性成分;(3)意识为个人的统一性,指个人心理获得的整体;(4)意识代表正常的觉醒状态。综上可知,即使是在心理学中,对意识的定义也不是绝对的。但经过提炼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个人对自我觉知觉醒的心理过程。这与本文笔者意图阐释意识的含义是基本相吻合的。

关于意识,可以区分为人可以自己觉察感知的意识以及不能被自我觉察的无意识(也称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意识的分类中并不是除了不能感知的就是可以被感知的,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称为“前意识”。“前意识”被包含于无意识中,但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注意与努力转变为可以觉察的意识。笔者本文所提倡的意识就是前意识这一类,它或许并不是与生俱来,可以被轻易觉察的,但是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教育程度,甚至是不同的觉悟,它能够被以不同的形式被激发出来,转化为与情感体验拥有相同能量的创作根源。

前意识的发生来自内心,并有其自发性、独特性、发展性和无限性。前意识的自发性体现在它必须是自我努力与注意的产物,而区别于其它两者意识;独特性是由于除去明确可感知的意识外,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变化性则是由于前意识可以经过一定的训练或注意被激发出来,所以它可以被不断的发掘不断深入,它也会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推进,不同生活环境的改变发展出不同的特质,同时当本人主观想要获得更多意识活动时,往往能进行更主动的探索;最后关于意识的无限性是指前意识可向前延伸的部分是无尽的,我们可以一生都对自我进行探究,也可以对变化无穷的自然世界进行探索,最后把思考反映到作品中。

郑板桥曾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对应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观察、构思、实现。而情感意识作为作者主观的内在思维活动区别于客观创作对象的存在,所以笔者认为情感意识的表达在雕塑创作中的构架可归纳为三个过程:(1)情感意识是创作的出发点,是作者个人情感意志的体现;(2)情感在创作中是不断显现的过程;(3)情感是作品升华,是和观众心灵诉求的连结点,是寻求共鸣的立足点。

2 雕塑创作中的情感意识表达

个人情感意识表达是观念在创作中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章就围绕雕塑创作中个人情感的表达,对雕塑造型,雕塑材料以及雕塑空间拓展三个部分,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进行深入讨论。

2.1 情感意识于雕塑造型的表达

造型是雕塑创作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造型也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形态,是情感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对雕塑形态造型的探索中,罗丹的《加莱义民》是不得不提的作品(图2.1.1)。里尔克曾这样评论这个作品:“对于罗丹来说,空气的参与向来具有重要意义”;“空气也以特殊方式参与到它们当中去,空气仿佛静止下来变成了风,这要视他经过的是突出的部位或者平缓的部位而定。”这组群雕中的六人密不可分,虽然互相独立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空隙的形态仿佛都被作者一一计算过。可见雕塑的造型并不只是实体可见的造型表现,对空间形体的把握,甚至空间中无形的造型也要精心控制才能精确表达创作意图与情感。

同样亨利·摩尔的雕塑也是一个探索雕塑造型本体与空间关系的一个典型。他的作品形态造型上虽与传统雕塑大异其趣,但其高尚的内在精神是相通的。他的雕塑力图表现对自然的探索,个人情感之于自然的趣味。他曾说:“人本主义者的富于生命力的精神永远是我雕塑中最根本的东西,它使我的雕塑充满活力。”他有意识地将自然风景与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致力于环境雕塑的探索。让雕塑从架上走到架下,从人造空间走向自然环境。同时摩尔不仅考虑到雕塑的造形与环境的协调,而且将自然也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来融入雕塑。如他的《母与子》系列(图2.1.2),《倚斜的人像》。当他的作品放置在大自然中时,他斜倚的人体不仅与山峦沟壑有着外形上的相似,而且有着大山般的气势和力量。

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是一个长久的话题。所以在对造型的选择与控制中,选择能被赋予精神意志的事物作为塑造的对象。严可舒的陶瓷雕塑作品《山石》(图2.1.3)系列对山石的塑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意境的揣摩。力图追求的是通过自然感知美,感知自我的情感,感知自我的意识,最后达到美与个人的统一。

2.2 情感意识于雕塑材料的表现

雕塑创作中材料的运用往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总的来说,随着时代进步发展,雕塑的材料从泥、木、竹、金属、石头等逐步拓展到许多其它材料的综合运用,如塑料、水泥、纤维甚至声光电。施慧的雕塑作品大多是从纤维、编制来切入到三维空间。曾有人这么形容她的作品:“这些悬起之物,由于纯白,孕着一种轻,横向的仿佛在飘,纵向的仿佛在升,直若一片飘悬的天地,或若一种人与天地间的介物,诱引着观者的天地之思。”她的作品在室内能产生一种奇异、神秘而又朴实的感受。作品中有一种作者个人情感与时空的对话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她的作品老墙(图2.1.4),用软性的材料进行堆叠造型,展现出一种尘封的时空感,仿佛是与历史与观众进行交流。

2.3 情感意识于雕塑空间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艺术家创作的情感来源更为丰富广泛,雕塑家从对“形体”的研究转向对“空间”的探索。“现代要求人们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演化的过程去认识世界,而不再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从从各个部分剖析世界。于是,现代科学的综合研究越来越广泛,各种学科领域的划分也越来越趋于模糊和综合一个对象同时被许多学科研究,一门学科又同时研究许多不同的对象。”所以现在雕塑的创作中更关注作品与情感互动,雕塑的形式也从相对独立纯粹的形体表现,转化演变出一系列对装置,对公共空间的探索。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位叫考尔德的雕塑家被称为“活动雕塑之父”,他的动态雕塑系列大多由金属片,陶瓷或玻璃综合材料组成。这些轻而细的材料悬在半空中,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活动雕塑在空中振动、碰撞、滑行、旋转、仿佛有生命一般。

图 2.1.5

图 2.1.6

蔡国强作为在国际大展遍布足迹的艺术家,实现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艺术计划。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艺术语言去直接反映自己的意识想法。他运用现代科技的产物(声光电等),运用一次性的,瞬间的,易逝的烟火,利用影像去定格用瞬间的永恒。他在这些作品中不断提出自己的观念,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更像一次物像的演说,一次表演,一次阐述,也正是在这些不断的阐述中,寻找意识和表达的突破口。它的作品背后,是深沉的哲理思考,是当代中国艺术家所背负的对自己,对人类历史的责任感以及对人文关怀的深层追求。如作品《黑色的仪式》(图2.1.5;图2.1.6)这件作品探索了死亡与回归家乡的主题,它由10个不同的爆炸景象组成,在开阔场地的上空形成了一幅巨大而又壮丽的画面。爆炸开始时像是有无数滴墨汁在天空中飞溅而起一样,瞬间形成了一朵朵浓黑的花状云雾。

隋建国曾在采访中提到,他认为“一个作品完成了,它的时间就开始了;可是它完成的同时,对于创作它的艺术家就死了,剩下的就是把尸体去到处陈列。”因为在创作中,艺术家的情感意识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体验。这或许是探索雕塑创作形式的一个重要意义。

3 关于个人情感意识表达的延伸

以情感意识表达为中心的创作风格是有独特性和生命力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风格的独立与成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目标。一个完整的独创风格形成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标志。笔者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认为创新不在于探究题材类型的广度,而在于拓展自身对特定题材的感悟与内心思想的深度。“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品的独创不在于无中生有,不是把自我放在上帝的视角去创造,而是向内深发,在没有蜕尽人间烟火的现世以情感意识为突破口,用思想的深度让艺术创作为人而生。

3.1 风格是个人情感意识表达的终极目标

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往往可以将其个人艺术风格因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因素指进入创作过程并作为创作主体表现的作者的自身条件,包括了作者的个人情感意志、艺术修养、世界观等等。客观因素则指不能为作者个人意志所改变的外在环境。鲁迅曾说风格是“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在这两种内外因素的交流碰撞中,所产生作者的个人作品语言风格才是贯穿艺术家终身的所有作品的主线。相比较于主观因素,客观的影响固然重要,但笔者更愿意强调的是一种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情感意志在创作中的表达。因为比较两者,个人的情感意识比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更容易被把控。我们要企图改变生存的大环境或许很难,但我们向内自我探求内心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其次,情感意识往往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其实作者个人的情感意识表达往往带有其所受影响的环境的影子。刘勰有言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可有雅正,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这是强调后天个人修养的陶然,强调主观上自我发掘的重要性。综上笔者认为,个人情感的真诚表达相较于简单表现无情感的客观事物或带有功利性的创作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只有在作品中表达真性情和人格,风格才能竖立起来。

3.2 个人情感意识表达与作品的统一

在创作中艺术家的意图是多元的、变化的、发展的。个人情感意识表达是艺术家个人风格的一种呈现,同时也是作品的灵魂。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可以从作品角度归纳出两种情况。一是个人情感意识与作品的完全统一,这种情况是一种创作的理想状态,是个人情感、个人意志、个人风格在作品中完整的呈现。二是个人情感意识与作品不完全的统一。这种情况下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种是作者出于某种政治功利、社会实践的要求,进行雕塑作品的制作,笔者认为这种表达是非审美的,没有自我情感的表露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第二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意识受技法、材料的约束,被迫表现出心手不一。第三种是作者本身出于考虑对作品的作假和粉饰,主动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情感意识与作品的统一。

笔者推崇的是个人情感意识情感能与作品有更好的统一性,但要达到这种统一并非易事。为此在本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三点自我要求:(1)艺术家要加强自我修养,重视对自我内心纵向的探索性思考,加强思维逻辑的培养。(2)鉴于个人情感意识的表达与作品难以形成高度统一,所以要不断探索个人雕塑语言,解决技法与材料的约束性,同时真诚对待自己的创作思想,尽可能有辩证、有对比、有方向地去表现。(3)把雕塑创作作为一个艺术行为的过程,而不是目的。用雕塑创作的方式享受艺术的乐趣,激发自我意识存在的价值。

4 结语

探究情感意识的表达的意义在于个人内在复杂的思维情感始于创作这一行为,但它高于创作本身。“艺术家的创作不应该只满足于现实世界五彩缤纷的美,不应该沉湎于没有深度,没有价值,没有意识的艺术创造中。”追求个人情感意识与作品的高度统一是贯穿艺术家创作始终的永恒话题,其之于创作的更高价值在于情感体验与自我发掘,并将之以雕塑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把情感熔铸在作品中,在创作中寻找真我。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意识
巨型雕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