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温暖又哀伤的亲情故事,让人感叹和思考。
小说以孙子口吻,讲述爷爷的故事。孙子10岁时和爷爷住在一起,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故事里的爷爷和孙子眼里的爷爷构成了爷爷90岁的一生,这一生的评语是“一个好人”。
什么是好人?在乡邻们眼里,爷爷能容忍、做善事、有口德,爷爷的高寿是他自身修来的好福分;在孙子眼里,爷爷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一辈子与人为善,与世无争,是一个“谦卑而高尚”的人,一个为家人奉献的人。好人爷爷的这些美德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爷爷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传奇。1岁死了娘,10岁死了爹,大爹收养他不久也病逝了,细爹收养了他。20岁与童养媳的奶奶成家,而此后的“人生故事就是一个幸福被逐渐剥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的内心变得坚强起来”,“做好了迎接风霜雨雪的准备”—奶奶连生了3个男孩,都在两三岁时夭折了,抱了养女“垫脚”,才有了第4个孩子,也就是作品中“我”的父亲。40岁得了“绝症”肺结核,却大难不死。54岁分田到户,赶上农村改革开放的好日子。70岁到砖窑厂打工赚钱,73岁到建筑工地看门挣钱,80岁回家后,热心在村里做修桥补路的善事。90岁卧床不起,在得知儿子(“我”的父亲)生病住院后的第二天,就偷偷“穿着整齐的寿衣投水了”!
爷爷的一生折射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农村农民的命运,有一定的典型性。按作品中的时间节点推算,爷爷大约生活在1926年至2016年间,作品中也都明确地写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期间、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读者不禁要問,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爷爷,为什么最终还会选择轻生呢?作者的理由是不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爷爷宁愿自己去死。也许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作者没有进一步挖掘。从爷爷一生90年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来看,有两个原因不能忽视:一是客观原因,即农村的极端贫困,没有经济条件同时应对两个老人的生病;二是主观原因,即爷爷心里有一种深深的不安,民间有“老人长寿是折了子女寿”的说法,让老人心里背负有罪感,万一儿子在他前面走了,他受不了别人闲言碎语指责是他折了儿子的寿。所以,爷爷的死,是贫困杀人,是旧观念杀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或许更符合人物性格逻辑,也更接近生活本质。这让人们想到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政策和建立农村健康医疗体系的重要性。
爷爷一生90岁的生命历程,一定经历了很多,不然就难有“一个好人”的评价。全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娓娓道来,稍显平淡,如能深挖三个典型事情,爷爷“好人”的形象将会在情节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立体呈现,而不至于停留在题目的先入为主上。以第一人称冷静叙述的方式,饱满深情地讲述爷爷一生的故事,有真实感和现场感。但在最后部分(第六部分),因为爷爷意外的举动,令作者有感而发,开始以大段的议论来抒发哀悼和思念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破坏了整部作品叙述风格的完整性,故事结尾显得有些飘忽而不踏实。
作者简介
韩进,出版人、作家、评论家、教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儿童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大自然文学评论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国儿童文学史》(1998)、《儿童文学原理》(1998)、《中国儿童文学源流》(1999)、《儿童文学》(1999)、《儿童文学课程学习指导书(文科方向)》(2000)、《陈伯吹评传》(2001)、《高士其评传》(2005)、《童话大王安徒生传》(2005)、《幼者本位——儿童文学论集》(2011)、《童心密码——为孩子选择文学》(2015)、《发现童年——30年儿童文学评论选》(2018)、《杜鹃花开》(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