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观越剧

2020-11-02 13:20李建华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越剧团姑母张生

李建华

每个人都有童年,我虽出生在城镇,但我的童年却是在乡下过的。那时家里穷,我就跟着姑母在她工作的学校念小学。

在乡下,也有很多乐趣。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最盛行的便是唱绍兴戏,也就是越剧。我姑母经常在空闲时哼上两句绍兴戏里的折子句。

乡下的青年男女听说来了一位会唱绍兴戏的青年女教师,都来求教。我姑母也很乐意教他们唱,等他们都学得差不多了,就一起商量着组成业余越剧团排剧本,按剧本开始排练整个戏。

记得他们每次排练都十分认真,学着越剧团里的样,唱功、做功一丝不苟。为了演得逼真,还简易地置办了各种戏装,有小生、老生、花旦、老旦、丑旦等戏装,各种样式的戏帽,还有女子头上戴的珠花。

还记得她(他)们在排练《西厢记》时的情形:那戏中的张生跳墙的动作不知练了多少遍,特别认真,把张生演绎成一个风流公子很不简单。再比如《五女拜寿》,这剧真的是经典,不仅剧情简单深刻,唱段朗朗上口,而且剧中的邹应龙,也真正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少年公子。这些“演员们”为了排练好此戏,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多少功夫。他们的努力使我备受感动。每次剧中人物演到伤心处,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流泪,甚至哇哇大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

他们每排练好一出戏,就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演出。戏台就搭在小学校前面的空地上。

戏台用钢铁支架打底,在钢铁支架上铺着木板,搭起高于地面约一米的简易台,上面还用篷布搭起了一个防雨棚。这就是露天的、临时的表演越剧的戏台。每当“演员”们来演出时,总会有人把这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过这儿是要自备看椅的,因此大人们会很自发地一人拖着一个或长或短的凳子过来,一排排整整齐齐地放置着。没带看椅的大人们站在后面,若是看得累了,便蹭到前面去和大家挤挤座位。

每逢星期天,如果没有开会或紧要的事,都会搭戏台表演越剧。他们的每次演出都会得到台下观众的喝彩,有时新来的演员胆小插蜡烛(就是忘台词停顿片刻),可台下的观众还是有增无减。星期天下午和晚上,戏台下准会人满为患。来晚的人也不想再回家拿椅子,干脆站着看,有的人爬上树坐在树上看,生怕错过了节目。表演一开始,台下的观众们无不聚精会神,时不时传来一两句议论,尤其老年戏迷,更是乐在其中。还有人带着爆米花、炒瓜子等零食,边吃边看戏,颇有电影院看电影的味道。场地周围,有许多小孩跑来跑去,时不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说上两句,好不热闹。农村的孩子无拘无束,有稍大一点的孩子在戏台不远处也披了一件大人的衣服,甩着长袖不成调地唱两句。我夹在她们中间学着姑母的样,唱上一段,然后指点她们该怎么唱。虽然自己也唱不好,但还是装作大人的樣子。我也就从那时起爱观看越剧的。

台上布景简单,背景是一幅山水画,台上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是这样的戏台,可人们乐此不疲。晚上,汽油灯明亮,人们眼中的戏台就显得格外豪华。右侧的伴奏人员用几种越剧中常用的民族乐器伴奏。只要锣鼓一响,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会跑过来。整个戏台就像夜明珠那么吸引人。来的观众越多,台上的每一个演员也越投入,这也算是相辅相成吧!

绍兴戏(越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它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快乐,那时虽然是简易的露天戏台、简易的服装、没受过训练的演员,但却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这种露天戏台的越剧表演已经不多了。但这种非物质遗产,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猜你喜欢
越剧团姑母张生
担凉水
国家因素与当代越剧的跨地域传播——以芳华越剧团离沪赴闽为考察中心
光影
最后的快乐时光
菊坛梨花绽春芳——记南京秦淮青年越剧团团长周英英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因果
我的四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