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丰华
黄昏,场上的锣鼓点子一阵紧似一阵,这是演出前招揽观众的锣鼓声。听到雨点般的锣鼓声,全村振奋,心急的当数孩子们,为了抢占位置,天没黑就扛着小板凳跑向戏台。场上临时搭建的舞台很简单,埋上几根木棒再横着绑上一根,扯上一幅带有颜色的布幔,前边挂上一盏汽灯,简陋的舞台即成。
夜色如黛,舞台前聚满了人,黑压压一大片。鼓乐手似乎还嫌人不够多,不遗余力用力敲打着锣鼓。人群后边,几个小贩推着小车也来凑热闹,一盏昏黄的小马灯下,香烟、瓜子、炒花生、糖块、麻花……摆放整齐琳琅满目,十分诱人。几个卖糖葫芦的,扛着插满竹签的草把子,在场外不停地晃荡来晃荡去。几个馋嘴的孩子摸摸衣兜里的压岁钱不忍离开。外村的孩子来迟了,不顾初春的寒冷,有的爬上柴垛,有的攀上树杈。
锣鼓一停,台下有点乱,大人孩子你喊我叫,互相呼唤着名字,有的孩子索性站在凳子上,举起手来示意家人。后边的观众叫喊着,让前边站着的一群年轻人坐下,这帮人好像有个别在有意地起哄,晃动的人群中,不时传出姑娘的尖叫声。舞台中间,孩子蹲着的坐在地上的,几乎占了半个舞台。演员们不时出来给汽灯打气,雪白的灯光,把剧场映照得一片通明,化了妆的演员不时撩起幕布向外张望。演出马上开始了,吹、拉、弹、奏,几名伴奏者开始调试着手中的乐器。愣头青“狗剩”每逢这时便是个人物,他站在舞台中央吆喝几声:“老少爷们,姊妹娘们,不要生气呵,今晚要看好戏不能挤,不能乱。”接下来,先对舞台来了个清场,别看他行为粗鲁,大家却没有怨言。那些拥挤的青年男女,像麦浪一样荡来荡去的,一竿子打一下,人头齐刷刷地降下来。他像一只骁勇的隼,前后左右环顾一周,哪里出现拥挤,手中的小竹竿就向哪里抡去。你别说还真管用,人群顿时安静了许多。
孩子们看戏,并不在乎演员的唱腔好坏,更多的是享受这里的热闹气氛。大人則不然,他们在意男女演员优美的唱腔,男女出场一亮嗓子,大家立即会叽叽喳喳议论一番。谁唱得好,谁的身段美,他们的欣赏与评判都十分认真。当年,我非常厌恶一个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唱个没完没了,总期盼一些武生出场弄枪使棒,打一阵子。一旦涂着白鼻梁踏着鼓点的小丑,摇头晃脑来到舞台,那琅琅上口的台词,挤眉弄眼维妙维肖的表演,马上会把我吸引过去。出现这一幕,孩子们伸长脖子,都齐刷刷地看着舞台。小锣轻敲,管弦戛然而止,台下孩子们的掌声继之暴起。最让老人痛恨咬牙切齿的是剧中的不孝之徒,每逢看到《墙头记》中张木匠有气无力地趴在墙上无人接应那个场景,她们总会连连啧舌,一通痛骂。
村里人不喜欢看生戏,更乐于看熟戏,即使是听了数遍,他们也愿意。因为熟戏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唱词,对与错他们都记得。他们更愿意跟着演员附和唱上几句。老实的乡下人看戏易动情,人在台下,心沉浸在剧中,舞台上的悲欢离合,牵动着他们善良的心,随着剧情时而鼻酸落泪,时而长吁短叹。乡戏看多了,大伙也能悟出一道甜蜜的公式,状元郎似乎都是苦尽甘来衣锦还乡,千金小姐的洞房花烛夜都要经过一番颠沛流离,这似乎成为乡戏的定律。结局是圆满的,戏迷散场时带着笑。
一台乡戏,一次触动心灵的娱乐,锣鼓声平息了,夜恢复了往日的空寂。踏上归途的“戏迷”仍余意未尽,大家一边走一边还在议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