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提·哈布力拜
摘 要:民族声乐唱法主要是指各民族人民根据喜好自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唱法。众所周知,民族乐曲有着极为浓郁的地方特点,若是在演唱过程中使用民族方言,则更加可以充分表达乐曲的色彩以及内涵。但目前民族声乐仍旧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观念、技巧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与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 艺术 误区 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引言
近些年,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民族乐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年轻的民族歌手在观念、实践中出现错位,使得民族声乐本身的艺术竞争力、艺术魅力大大降低。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声乐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要想跨越障碍、走出误区,必须从根本着手,展开探究与思考,基于此探索新的发展之路。
一、观念方面——纵向传承问题
民族声乐不同于简单的民歌、说唱,其本身具有传统的艺术色彩,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精华,呈现出民族性、艺术性的特点。从广义角度分析,民族声乐既包括戏曲、民歌等,也包括新歌剧、西洋元素等等,形式多种多样。从狭义角度分析,民族声乐也就是如今人们认为的“民族唱法”,将传统演唱与美声唱法充分融合。在音乐界,普遍认为民族声乐由20世纪20年代开始产生、萌芽的,这直接从历史层面上消除了民族声乐的传统艺术色彩,使得其文化内涵不断缩减。受到这种片面认知的影响,如今相当一部分民族声乐教学将民族声乐本身的特色唱法直接忽略,形式化地套用美声唱法。因对民族声乐历史文化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根本难以将民族声乐形式繁多、风格迥异呈现出来,最终导致唱法“如出一辙”,毫无特色。
青歌赛,是20世纪80年代CCTV推出的一档声乐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其已然成为弘扬民族艺术的核心平台。比赛过程中,一些“原生态”的演唱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其具有曲调优美、情感炽热的特点,呈现出民族艺术特色,获得评委以及关注的认可。如王丽达、吴彦凝、新疆玛纳斯组合等等,他们运用自然且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富有个性、富有色彩,也受到广泛的喜爱与欢迎。新形势下,要想进一步解决纵向传承问题,应当将声乐唱法与民族语言、特色、文化等有机整合,充分凸显出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感。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应当立足于根本,深度探究并剖析传统民族唱法,将实际理论转换为科学理论,吸收西方美声唱法中的精华,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强调民族色彩,逐渐形成融会贯通的民族声乐艺术。其次,从实践层面出发,应当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多多借鉴来自老百姓的音乐,挖掘民间艺术当中的声乐元素,处理好咬字、吐字、滑音、颤音等等。此外,还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全面掌握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受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熏陶,进而得以传承与发展。
二、技巧方面——横向借鉴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实践,传统民族声乐与西洋声乐在意识形态上实现一定的融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共同创新并探索出全新的发展之路。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声乐艺术家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讲座,当时美声唱法广泛传播,使得民族声乐唱法有了极其明显的变化。但尽管美声唱法具有一定的演唱优势,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其也只是文化大世界当中的一小部分,若是未能立足于根本,过于强调,必然会出现形式单一、千篇一律等文艺。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实际,要想持续探索可长远发展的道路,应走出认知误区,实现多元借鉴,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融入更多的元素。
民族唱法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将含有民族风韵、民族文化,受到各民族人民认可与欢迎的音乐划入这一范畴当中。中西方文化大交融背景下,借鉴西洋声乐的优势,使得我国民族声乐唱法走出了音域窄的困境,不仅满足宽泛通畅,也满足声情并茂,同时具有民族艺术色彩。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有效借鉴更加多元的声乐艺术,不仅仅是局限于西洋美声唱法,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声乐唱法加以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中可用于融合的元素,吸收并学习,將这些元素逐渐转换为中国唱法,在民族艺术文化的熏陶下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有在充分继承民族唱法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新的元素,借鉴多元化的声乐唱法,才能进一步民族声乐唱法的内涵与蕴意,才能最大限度充实民族文化艺术,才能真正地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发展。
三、特色方面——规范统一问题
民族唱法规范统一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备受关注的话题,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规范主要是指科学发声以及声乐技法,若是仅仅强调规范统一,那么必然难以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与个性呈现出来。因此,新形势下既要重视规范,又要突出个性与创新,逐渐实现和谐统一、共同发展。首先,在声乐教学中,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展开共性训练,侧重于规范以及表达情感。尊重民族规范,即审美需求以及标准,以此来确定民族声乐唱法的艺术表现,结合时代发展,考虑民族审美的动态变化,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其次,加强重视艺术表演的个性与特色,不仅要吐字清晰、情感强烈,而且要个性突出、艺术气息浓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语言存在差异,人们的审美习惯也有所不同,在长时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演唱风格。对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一度创作侧重于音乐形象,二度创作必然会因演唱者的声乐技法、审美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形成了个性与特色。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的特点,现如今应在秉持规范标准的前提下,注重特色,持续创新,符合人们的内在审美意识,体现出综合性、多样性,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精品。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民族声乐艺术处于极为关键的发展阶段。新形势下,应充分把握其存在的一系列误区,即认知、技巧以及特色,坚持“学洋不崇洋”这一原则,有效解决问题,一方面侧重于继承传统唱法,另一方面吸收多元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大融合,合理借鉴,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振兴民族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魏丽莉.关于当前民族唱法问题的几点思考[J].人民音乐,2011(05):42-43.
[2]崔一骞.论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取向[J].北方音乐,2019,39(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