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解决了长期干旱缺水的历史困境。在修渠过程中召开的盘阳会议,针对问题及时调整了修渠施工策略,成为决定红旗渠命运的重要战略决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红旗渠 盘阳会议 调查研究 政策实验 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1
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了解决长期干旱缺水的历史困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时十年修建红旗渠,将浊漳河的水从山西省石城镇侯壁段拦腰截断引入林县,从此改变了林县水资源极端匮乏的状况。这样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动工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很多波折与考验,其中盘阳会议就是修渠过程中的一大重要转折,成为修渠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为红旗渠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给人以无限思考与启示。
一、盘阳会议的召开
1960年2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动工,林县人民满怀豪情与干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渠热潮。工程伊始,按照县委的初步测算,80天便可完成总干渠施工任务,于是提出了“大战80天,引来漳河水”的乐观设想,浩浩荡荡的37000人在太行山腰排成一字长蛇阵,劈山凿石。然而,在动工20天后,县委书记杨贵、工程总指挥一行人,沿着渠线徒步三天行至渠首调研,发现工程存在很多问题,领导指挥跟不上、技术指导跟不上、物资供应跟不上、后方支援跟不上导致出现渠线挖错渠底被崩、修渠负面流言严重损伤民工积极性等,整个工程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遭到质疑,工程面临夭折的危险。在这样的现实面前,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林县县委必须当机立断,1960年3月6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盘阳村召开,故称为“盘阳会议”。经过这次会议,“引漳入林”工程也正式更名为“红旗渠”,意寓高举红旗前进。
二、盘阳会议的意义
盘阳会议总结修渠经验、分析修渠现状、提出修渠新战略,统一了思想,提振了信心,成为修渠过程中一次重要转折,成为决定修渠成功的关键抉择。
1.提出修渠指导思想,为修渠提供组织遵循
为了迅速完成建渠任务,盘阳会议上杨贵书记作了《要多快好省地完成引漳入林任务》的报告,提出了七个“必须搞好”:一是自力更生,勤俭建渠;二是迅速做好定线工作;三是提高劳动效率;四是搞好工地和当地群众的安全工作;五是全党动员,做好物资供应;六是加强建渠领导,健全责任制;七是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和工地民工与当地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对建渠方针和战略战术做了详细阐述。七个“必须搞好”生动体现了组织领导在红旗渠修建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指导思想,健全了指挥部领导,下设办公室、宣教股、物资供应股、财粮股、安全股、交通运输股、工程技术指导股、福利股等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各方面工作,还在工地上建立起党支部、团委会、妇女组织发挥组织作用,并在各公社成立垂直机构,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进行督导检查,加强了组织领导、思想领导,确保工程高效安全和任务迅速完成。
2.改变修渠的战略路线,扭转修渠被动局面
杨贵提出引漳入林必须采取集中力量分段突击的战略战术,把渠段分成几段,一段一段修。收拢五指,攥紧拳头,集中优势兵力,攻克一个个难关的分段施工路线方案,既可以通过总干渠检验工程,又可以鼓舞大家的士气。于是在1960年3月13日,总指挥部召开红旗渠工地各分指挥长、工段负责人及部分民工代表会议,到会代表120人。会议重点研究了缩短战线、分段突击问题。会议确定,红旗渠总干渠工程分四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工程集中修建渠首至河口段,即山西省境内的渠段;第二期修河口至木家庄段;第三期修南谷洞至分水岭段;第四期修木家庄至南谷洞段。盘阳会议召开后,施工策略改变了,施工效果马上显现出来。10月1日,作为第一期工程的山西境内最为险要的20公里总干渠胜利竣工,漳河水流到了林县边境,林县人民修渠的信心大大地增强,鼓舞了斗志和士气,从此红旗渠开始受到上级的认可和关注。
3.发扬民主形成修渠决议,为修渠管理提供遵循
1960年3月10日,组织引漳入林全体民工代表会议,认真学习盘阳会议精神,通过13项决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从中可以找到红旗渠工程中被广为称赞的密切党群关系、开展生产竞赛、严格工程质量等管理闪光做法的来源。例如,如今在红旗渠渠岸上的责任界碑就是其中一项。按照“严格工程质量,达到千年不倒,万年不漏,永久无损”的标准,每期工程动工前总指挥部都要下达施工细则,因山势不同,采用不同方案的开挖和爆破方法,并且对修渠所用石料的尺寸都做出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工艺要求。在工程竣工验收后,负责承建的公社、大队都要在渠道或建筑物旁边立一块小石碑,作为永久性的质量标志。正因为当初的严格工程质量决议,使修渠人员在思想上高度认可和重视,才有了责任界碑的庄严承诺,确保红旗渠工程质量,50多年来携一渠水流淌不息。
三、盘阳会议的启示
作为红旗渠修建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的会议,盘阳会议是红旗渠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决策,有很多值得我们分析和思考的启示。
1.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红旗渠盘阳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引漳入林工程决策之前,林县县委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林县真实的情况和工程可行性,制定决策发动群众全面投入建设,动工后,又坚持调查研究跟踪决策的实施,发现问题,召开盘阳会议修正和完善决策。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寶,也是现代决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作任何决策必须认认真真地“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改进调查研究”被摆在八项规定第一位,调查研究是取得工作实效的重要措施。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推进改革和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服务。
2.政策实验是中国治理的政策密码
政策实验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所特有的一种政策测试与创新机制,是中国式政策生成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承载,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红旗渠盘阳会议召开前后工程的进展与现实可以窥见中国治理的政策经验之一—政策实验的重要价值。政策实验指的是凡属影响持久、深入、广泛的大型公共决策,在可能的情况下,要选择若干局部范围先试先行,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形成整体性政策或者再全面铺开实施政策这样一套做法。红旗渠动工之初,37000人浩浩荡荡的开进太行山,分布在70公里的渠线上,战线拉得太长,工程量大,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就是因为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也未进行先行先试,急于求成导致问题频现。经过盘阳会议之后,对工程进行规划分期修建,修成一段积累经验鼓舞士气再修一段,其本质就是政策实验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政策实验贯穿始终。深圳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试验田”,是中国政策实验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从2012年始于福建三明市的医疗改革实践到2018年中央到县级政府新建医疗保障局;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挂牌先行先试到随后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等18个自贸试验区动态推广,中国的发展与政策推广无一不是政策实验的经典印证。启示我们在进行一项影响较大的政策时,要运用好政策试验这一政策工具,提高改革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3.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经验结晶
红旗渠盘阳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真实写照。面对修渠中出现的问题,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没有回避遮掩,而是直面问题分析症结,及时召开盘阳会议,分析报告修渠现状,改变之前作出的全线施工方案而提出分期修建的策略,成为红旗渠成功的重要转折。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產党始终坚持直面问题,刀刃向内,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坚持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实践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勇.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15(4):28-32.
[2]郝建生,杨增和.杨贵与红旗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
[3]李志勇.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思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5-15.
作者简介:郭晓会(1989—),女,河南林州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红旗渠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