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小学微课研究综述

2020-11-02 02:58邵海霞余朝文
大学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研究综述

邵海霞 余朝文

[摘 要]当今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迅速出现,微课作为一种在线平台或线下课堂教学资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微课随之得到广泛应用。为对微课的现状有更深入的理解,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剖析了我国中小学微课从2013—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从多个维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现状,并对中小学微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微课;内容分析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1-0056-04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迅速普及,教育信息化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各种短视频、抖音、自媒体视频也逐渐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作为在线教育平台或线下课堂教学资源,微课以其时间较短、内容量小、环节设置巧妙、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等优点,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微课先是在高校发展,后来也逐步向中小学发展。本文主要从多个方面研究微课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现状,对当前的现状进行一些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小学微课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對我国中小学微课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对我国目前微课的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现状、研究问题、研究热点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办法[1] 。其旨在对研究对象的实质性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地揭示和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内容,并对其发展方向加以预测和掌握[2]。内容分析法的分析步骤主要由以下几步组成:第一步,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总体范围的目标界定;第二步,对搜索到的总范围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研究样本;第三步,对确定的研究样本进行分析,明确研究的编码体系,再对筛选出来的样本进行编码统计整理;第四步,对编码好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将按照这几个步骤对文献进行编码、分析、整理[3]。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来源于CNKI,在社会科学二辑,检索用关键词进行,以 “中小学”和“微课”两个词作为关键词,一共搜索到75篇文献。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发现,有5篇文献涉及的是高职大学的文献,排除不符合的文献,最终确定了70 篇与我国中小学微课相关的文献作为研究的样本。

(三)研究编码体系

本研究从研究过程、研究文献、研究内容和研究趋势四个维度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对文献进行统计、分类过程中以每一篇独立的文献作为分析单元,接着再对每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

本研究的内容编码体系主要是借鉴了非正式学习、微课相关综述文献中所设计的类目表,主要参考了王妍莉等学者的《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此文将非正式学习内容编码体系设计为基础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实践成果研究等五个方面[4]。微课文献主要是罗天兰等学者的《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和唐烨伟等学者的《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的类目设计。将本文的研究内容类目设计为基础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实践成果、评价、其他等七个维度。

二、研究结果

(一)微课的研究过程分析

由上图可知,我国中小学微课相关文献出现在2013年,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就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几年都是趋于稳定发展的阶段,2018年之后开始下降。2014年快速发展的原因可能是“微课”在中小学刚刚起步,这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热度只持续了4年就降下来了,可能的原因有几个方向:1.微课的形式比较固定,没有更好的创新形式;2.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高校的教师或者研究生,他们没有真正的中小学课堂实践机会,对微课在中小学课堂的使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馈较缺乏,没能提出更好的教学建议;3.中小学教师也许对微课有相关的研究和使用,但可能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没能将相关微课的研究和使用结果形成文章发表。

(二)微课的文献来源分析

1.期刊来源分析

本研究对确定的样本量进行期刊来源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研究情况。笔者将70篇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其中载文量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核心期刊的载文量相对较少。核心期刊对文章的要求较高,要具备时效性、实效性、可行性等特点,发表文章的群体多来自高校的教师或者研究生,他们更多的是对文章或现状的分析,存在对中小学微课现状了解不透彻等情况。

2.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对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可以归纳总结出我国中小学微课的研究区域情况,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微课在中小学区域的分布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载文量超过2篇文献第一作者的单位大部分分布在高校,这说明对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关注更多的是高校的教师或者研究生,中小学教师存在探究微课和使用微课的情况,但不一定发表相关文章。可见,需要鼓励中小学教师在对微课的研究和使用中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发表一些文章,这样可以促进微课的发展。

3.论文作者地域分布

从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微课大部分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的地方,这也说明了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育发展较快,信息化教学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也比较能跟得上。

(三)微课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参考文献的标准对研究内容进行类目的设计,在对一级类目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二级类目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内容。如图表4所示,通过编码的方式对样本中文文献进行编码并统计。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小学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应用上,特别是集中在对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上,其次是实践成果中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现从微课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实践成果、评价七个维度进行介绍。

1.微课的概念界定

很多学者对微课的概念都有各自不同的觀点。2013年,张一春提出“微课”是指使用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使学习者能主动取得学习的最好效果,最后能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某个过程 [5]。2013年,郑小军提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创设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视频学习资源[6]。微课呈现的载体主要是短视频,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中用于辅助教学,支持多元丰富的教学形式。

2.微课的理论基础

我国对中小学微课的理论基础部分涉及较少,很少人对理论基础有深入的研究。胡铁生指出,可以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指导学生教学,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7]。山东师范大学孟祥增教授等人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步骤,这为以后的微课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微课的相关技术研究

微课的视频制作需要有技术支撑,在微课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软件工具可以用来支持微课的开发。例如思维导图、Snap、Camtasia Studio、VideoScribe等相关软件,但没有看到对我国中小学微课中相关技术的研究。我国中小学微课在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中小学微课更多是对应用的研究,应加强中小学教师使用微课相关软件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和教学。

4.微课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研究样本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中小学微课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师培训、校本研修、学科教学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研究领域中,学科教学领域研究的文献较多,这说明对中小学微课的研究主要在学科教学方面,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各个不同学科教学在应用微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等。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中,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微课融合,这对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5.微课的资源建设研究

微课的资源建设包括微课设计和制作、平台建设、网站、系统开发、资源库建设及方法研究、资源开发策略等方面。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以及资源开发策略在中小学微课文献中的研究相对较多。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策略主要由摄制型、录屏型、软件合成型、混合型等组成。

6.微课的实践成果研究

微课的实践成果研究主要包括模式建构、教学设计、环境构建、实践案例等方面。很多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课的模式构建和教学设计上,其分析了微课的具体教学模式,并重新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7.微课的评价研究

对微课评价的相关文献较少,其中主要是对微课评价体系的评价,包括总体评价、描述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等。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参照前人的研究。

三、学科教学类目分析

根据表4可知,我国中小学微课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论文的篇数为20篇,下面将对学科教学的科目进行类目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小学微课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更多的是利用现有信息化技术的资源进行授课。其他学科也有少部分涉及,但占比较少,微课在其他学科中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思考与建议

(一)对中小学微课研究的批判性思考

当前我国中小学在微课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表现在中小学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不清,对微课的选题和设计环节定位不明确,可能只是为了微课而微课,没有能达到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目的;在技术层面,与微课相关的软件也没能应用于教学中。

1.中小学微课更多注重的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点是连续的,要注重设计某个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微课教学应用偏重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缺乏对其他学科方面的应用。

2.中小学微课关于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究,或者对技术比较了解的教师很少,教师对微课制作技术不重视,或学科教师过度依赖于技术人员而忽略对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对界面、视频等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也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提供更多关于教师在微课技术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对使用微课相关软件的信心。

3.中小学微课在设计与制作方面,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对资源策略的研究较少,教师应该注重将微课的教学过程与设计制作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是微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将教学设计的过程与微课的设计制作深度结合。

4.制作和使用最多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对微课的研究文献比较少,除了中小学教师忙于教学工作的原因外,这也体现了“用者不研、研者不用”的怪现象。中小学的微课质量良莠不齐,其设计、制作与应用的质量有待提高。

(二)对微课的展望

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 2008 年率先提出。在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是可汗学院和 TED - Ed。2011年,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8] 。微课作为主要的载体形式,很快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1.合理选择学科选题,将微课应用于多个学科,不要偏重于某一学科,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也非常重要。同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不要单纯抽出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切断与其他知识点的连接。为了制作微课而制作微课的做法不可取。

2.加强技术层面的支持,多运用微课制作的相关软件,对微课进行设计,运用一些软件对微课的界面和视频进行处理,友好的界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技术支撑的视觉画面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策略,结合多种技术与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与设计制作的融合,不能单纯只选某一方面。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制作密不可分,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实现完美的融合。

4.加强和引导中小学教师对微课各方面的研究,并形成总结性文献,不断提高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质量,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融合的效率与质量。

五、结语

当前中小学的微课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些学科教学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学科,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课程等方面的设计较少。应充分发挥微课的价值,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以及实践动手操作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微课技术层面,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微课有关的制作软件不了解。其实,除了合理选题以及教学设计外,技术支持在微课中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学生对此有较大的好奇心,有趣的视觉页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风笑天.社会性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妍莉,杨改学,王娟,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4):71-76.

[5] 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2013-04-23)[2020-06-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

[6] 郑小军.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兼论微课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与方法论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1):31-39.

[7]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8]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法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概念的解析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