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赟
摘 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平台遵循简明、实用、安全、便捷的原则,能够满足用户的多种需要,管理的数据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为分析统计和决策支持应用提供了重要服务类型。本文设计的信息化平台融合了大数据算法和区块链技术,满足了决策支持、联机分析、用户需求、数据安全应用、共享所要求的硬件和软件应用。这为加强建立电力企业的整体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参考,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消费者的使用提供更多的便利。
关键词:大数据 电力营销 管理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中开创了全新的数据管理模式,为电力营销实现现代化起了助力作用。传统的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内在联系不足、电力相关数据分析能力不强等,而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电力营销信息数据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数据平台建立缺乏合理
人们的日常工作當中,随处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各个行业在开展工作时,也逐渐趋向于信息化。信息化通过数据在互联网当中开展工作,能够为大部分群体带来便利,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讲,却极为不便,而没有受到培训的员工,在投入工作之后也同样跟不上正常的工作速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还可能出现数据流失问题的发生,进而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客户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到产品,更要得到好的服务。针对此,电力企业就需要提高对服务质量的重视,从多个方面满足客户对于服务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由于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但是商家却并不固定,所以电力企业就需提高对客户的重视,做好电力资源的售前售后服务,充分满足客户需求,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二、关键技术设计
(一)APRIORI算法
在APRIORI计算中,最开始电力营销管理数据库里有4种不同的交易,假设组合为{A、C、D},{B、C、E},{A、B、C、E},{B、E},使用min_support=2作为支持度阈值,则可筛选出来得频繁集为{B、C、E}。在计算过程中,将数据集中每个数据都进行单遍扫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单个项目中的数据信息支持度确定下来。完成后,可以输出频繁1-项集的不同数据集合,再进一步使用上轮的迭代算法,进一步计算最近发现的频繁(k-1)-项集,从而产生新的候选k-项集。为了更精确地计算,可以再次启动扫描,对数据库进行二次扫描,最终使子集函数确定包含在每个不同交易t内的待选k-项集。在计算待选项集中的不同数据的支持度计数,当支持度计数小于其候选项集中数据时,则可将该数据清除,上述操作步骤可以重复操作,当不再产生新的频繁项集,则表示算法结束。
(二)电力营销大数据的网络智能营销
互联网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营销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对应客户的电力数据,为对应企业建立独立数据库,企业管理员可以使用个人管理员账号登陆该平台,及时掌握企业用电数据。同时,企业方面可以自主选择电力营销方案,并与电力企业营销人员就电力资源配给、电能替代、能耗分析等业务进行讨论,进而发挥网络营销模式的优势。例如,某公司对其用电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空调能耗相比较供电公司统计的空调耗能均值明显偏高,通过电力企业营销人员提供的空调能耗报表,该公司将其空调全部替换为能耗报表中最低的型号,大大节约了公司的用电成本。
(三)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电力营销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及时知晓市场当中有用的信息,并且还能够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以及处理成本,充分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针对此,就需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首先,各个电力企业就需要提高对电力营销、基础建设以及相关网络建设工作的重视。其次,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打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系统,为电力营销的顺利运转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保障电力营销运转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突发情况引发的危险因素。
(四)区块链技术的引入
区块链技术是新兴的技术,该技术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方式对节点数据进行处理,除此,还采用了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方式实现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本研究设计中,采用了区块链单元,将该区块链单元作为无人管理的分布式数据库,其应用明显区别于常规采用管理员对数据管理的方式,该技术应用到电力营销信息管理中,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三、结语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影响价值,该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可观的利益价值,能够逐步取代传统的营销方式,这种信息化平台适应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传输参数远程监测系统优化设计[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7,33(7):51-56.
[2]郝然,艾芊,肖斐.基于多元大数据平台的用电行为分析构架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7,37(8):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