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摘 要:近年来,国内各个地区博物馆社教活动的数量骤增,国家也愈发重视博物馆爱国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作为博物馆,想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社教职能,必须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展览形式、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高社教活动的质量。本文深入地分析并介绍了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 社教活动 创新 策略
北庭故城遗址,地处新疆吉木萨尔县,属于北疆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转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庭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很多,比如陶器残片、钱币、兽骨、瓦当残片等。2018年,国家将其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中央愈发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博物馆就是学校。因此,必须管理和维护好博物馆内所有的文物,加强开发和利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创新理念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办馆目的都是一致的:加强国家社会文化的宣传,促进国家社会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博物馆社教活动:第一,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本职工作,提高博物馆运营管理水平,确保博物馆可以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二,充分利用好博物馆内部的所有资源,满足社会各种文化诉求。第三,国内博物馆大多为综合型博物馆,和特色博物馆相比,这些综合型博物馆不能突出经营特色,资源利用方面往往也不够充分。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博物馆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从文物收集方面,精准定位,彰显自身经营特色,将博物馆社教职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助力。
二、创新展览形式
充分利用馆内现有资源,创新资源展览方式,激发人们参展积极性。对于任何一个博物馆来说,其展览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代表性,想要转变展览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博物馆必须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调整和优化展品陈列方式,争取可以举办民众喜欢的展览活动,进一步激发民众参与观展的热情。务必保证博物馆展览活动对于民众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科学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博物馆在设计展览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调动参展人员感官为目的,促进参观人员更加深刻的感受历史。感受文化。 “以方式动人、以内容感人”,活动设计不仅要有骨架,更要有血肉,只有这样,才能博得观众的眼球。
三、创新志愿者服务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在博物馆管理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民众认为在博物馆做一名志愿者是十分光荣的事情。国内博物馆想要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博物馆管理模式,吸引民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来,将志愿者作为载体,建立博物馆和民众之间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通常来说,志愿者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因为他们对展览互动具有极强的兴趣,所以他们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对于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积极创新志愿者服务体系,弥补当前专职人力资源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同时将博物馆管理费用降到最低。对于博物馆来说,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務是免费的,同时志愿者还具有更好的信息传递功能,让观众在无形中接收文化信息,这对于提高民众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博物馆方面,也要积极为志愿者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实现志愿者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完善服务设施
从博物馆整体经营情况来说,通过开展社教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展览相关展览、销售博物馆纪念品,还可以保持博物馆稳定的秩序,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因此,作为博物馆社教工作者必须秉承 “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观众提供服务,重视观众观赏需求,关注观众感受,确保博物馆社教活动可以更加的 “贴近民众、贴近现实、符合生活”。具体来说,首先,博物馆讲解人员要为观众提供热情的服务,满足观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其次,准备更加完善的服务设施,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博物馆已经建立了网络信息管理体系以及观众服务机制,比如多媒体演示系统、网上咨询系统、语音导览系统等。对于这些设备的使用,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可以自如地应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更好地浏览和体验博物馆的资源。最后,建立网络沟通平台以及游客服务中心,为观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充分展现出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办馆宗旨,凸显博物馆社教育人的作用。
五、结语
一直以来,国内的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都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将博物馆社教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本着为国家服务的目标,创新自身管理经营模式,积极拓宽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旨在提高民众文化修养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不断推进博物馆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嘉海.创新文化服务活用文物资源——打造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教育特色品牌[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77—78.
[2]于莉莉.关于博物馆社教工作多样化发展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7(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