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

2020-11-02 02:41
新晨 2020年9期
关键词:汪曾祺吃货美食

NO1.《中国馔馐谭》

《中国馔馐谭》是一本阐释了中国美食各方面的书籍,作者是齐如山。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3月出版。此书从中国传统官席的必备菜式到街边的各色杂食,从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异,到中国菜的烹饪方法,齐如山先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详细的研究,阐释了中国美食各方面的精髓,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齐如山,原籍河北高阳。作家、学者,一代国剧理论家。穷其一生致力于国剧的研究,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他和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长达20余年的合作,为梨园的传奇。他对于社会中的文化习俗、方言土语、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都极感兴趣,并悉心加以调查研究,写了大量的民俗文章。文笔平实自然,亲切有趣,自成一家,是独具齐氏风格的“风土志”。

NO2.《言以助味》

《言以助味》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生致力于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等研究,本书将其在各地访问期间所品尝美食的经历与你一同分享:龙胜猕猴桃、盐城藕粉丸子、家乡的凤尾菇、秦淮风味小吃……让你了解这位学术大家生活中的一面。费孝通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接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NO3.《知堂谈吃》

《知堂谈吃》选编了我国著名文学家周作人的一些精彩随笔、诗歌。这些作品都有关饮食文化的内容。尽管周作人在民族气节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但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确实是不容我们所忽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以独到的眼光的品位来论述我国的饮食文化的。书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本书选编者钟叔河先生也说:“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有如此之论,个中滋味还是请您亲自领略吧。

NO4.《酸甜苦辣咸》

自号“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酸甜苦辣咸》这本书便是他“吃文化”与“吃艺术”之集萃。书中所及大菜小点、御宴街摊,不仅有在行的品评高论,更有精到的烹技描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殷殷怀旧之情洇显纸面。民以食为天,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本書对南北口味烹调有极细致的描写,看得你流口水……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年轻时他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家。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家之名。

NO5.《雅舍谈吃》

《雅舍谈吃》是2015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作者梁实秋,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实秋散文具有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随笔,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

NO6.《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

《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本书主要收录了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这是在谈吃,又哪里是在谈吃,分明有逝去的时光在,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写过很多谈吃的文章,此书所选就侧重这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作为美食家的“别样才情”。

NO7.《食之白话》

《食之白话》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朗,汪曾祺长子,江苏高邮人。《食之白话》和《衣食大义》两书中收录的文章,包含了近些年来汪朗在《财经》杂志专栏中发表的所有作品,以及部分未发表的作品。汪朗的谈吃,有典故,有调侃,遍古历今,风趣有味,独具一格,别有意境。汪朗1968年到山西忻县插队,当了三年多农民,此后又进入太原钢铁公司,当了六年多炼钢工,直到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经济日报社工作,从此再没挪过窝,靠着熬年头当上了高级编辑。这些年也曾攒过几本书,大都不值一提,稍微可看者,为《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是和两个妹妹合写的。

NO8.《蔡澜美食地图》

《蔡澜美食地图》是在2011年1月1日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作者蔡澜,与金庸、倪匡、黄沾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同时也是香港著名电影人,作家、美食家。其人其文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更风靡珠三角地区,并波及北京、上海等地。蔡澜笔下的世界,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世界。各国美食,生活情趣,旅途喜乐,人生况味,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NO9.《人生得意须尽餐》

《人生得意须尽餐》是2016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堵力。通俗的美食文章通常精短,充满配图和文字的刺激,但是堵力的文章却饱含笃热的情感,作者将她丰富的学养贯穿在世界各地的食物和特色风情中,用吃来体悟人生,使人能够感服食物中蕴含的人情温度。书中有大量的思考和理性的类比,比萨里的阴谋与爱情、喜马拉雅的牛排、东京的豆腐,作者带着对食物的独特感情,投奔世界上鲜活的风物,生命个体不断地刷新经验,在这些心物相遇里逐渐饱满自我,告别虚弱、浅薄与无知。

NO10.《饮食男女》

继《时髦是毛,时间是皮》《写食主义》《食相报告》等专著之后,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饮食男女》由江苏文艺出版社集结出版。沈宏非为目前活跃在中国报刊的新锐专栏作家之一,他的最有影响力的专栏包括《南方周末》的“饮食男女”“写食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工作”,《上海一周》的“吃弗消”,《經济观察报》的“废话点心”,以及正在《新民晚报》开设的“准风尚谈”等等。《饮食男女》正是其在南方周末开设的专栏“饮食男女”的集结。由沈宏非所倡导的美食美文已成为时下报刊界的风景,评论认为“沈宏非本人和他的深明挑逗意味的专栏文字还有他对吃喝与时尚的融汇,对流行话语的随手拈来,都成了一种新的路数。”

NO11.《鱼翅与花椒》

《鱼翅与花椒》(原版名SharksFinandSichuanPepper)是2018年7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扶霞·邓洛普,译者是何雨珈。《鱼翅与花椒》是一部美食游记。扶霞·邓洛普的中文名叫邓扶霞,她把自己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写成了书,这不仅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这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NO12.《黄小厨的美好日常》

《黄小厨的美好日常》是201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黄磊分享的味道记忆与美食秘笈的合辑,在怀旧的回忆中讲述父母烹饪过的佳肴以及成年后自己做给妻子、女儿们的那一餐餐饭菜。黄磊化身黄小厨,分享私家菜谱及食物勾连的情感记忆。味与道的秘密,爱与情的记忆因为某些细节才得以清晰地留存。走过浙江乌镇的桂花树,在巷尾吃一碗书生羊肉面;在凌晨的黄浦江边,遇到一只刚包好的粢饭团,上海的早晨,便是糯米、榨菜混合的香味;在童年的北京,用大白菜和红烧带鱼装点一个冬天的餐桌……每一道美食,都是旧时光里发亮的记忆点。黄小厨独家美食秘笈,这样做食物更好吃!

NO13.《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是旅法青年作家张佳玮最新一部关于美食、旅行地、器物的趣味典故、途经之地的风土人情等的文化随笔集。2012年,张佳玮携女友留学法国,6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欧亚大陆,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地,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他会因为对某种美食的执着,去探访某个城市角落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店。他会因为读书读到某个传奇故事,说走就走就去探寻传奇背后的秘密;每到一个地方,他会将看过的风景、听过的传奇、读到的故事写进文章里,他们探访、寻觅收纳一切美好的事物,写下这本《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他在书中说,“大概自己做主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自由并不完美,也无法顶饱,但它令一切可能性熠熠生辉。”

NO14.《用洗脸盆吃羊肉饭》

七年半的环球之旅,石田秉持着最朴素的单车骑士精神:能钓鱼就不上超市,能吃路边摊就不进餐馆,一有美食就勇敢赴约,即便上吐下泻也在所不辞。“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展开。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场相遇。阿拉斯加的帝王鲑和非洲桑吉巴岛的生猛海胆,何者最奢华?雨中从小丘上送下来热乎乎的现烤面包,与玻利维亚沙漠中救命的洋甘菊茶,哪个更能安慰旅人?”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他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食物,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

NO15.《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的作者约翰·S·艾伦是一位神经人类学家,因此在对饮食文化与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引入了独到的视角——尤其是心理学、神经科学的视角。正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怎样使用我们的大脑来‘思考有关食物的问题的。”作者认为,我们对与食物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大脑神经网络,二是我们成长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书中讨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喜欢酥脆的食物,又比如我们为什么爱吃辣,为什么总是吃得太多因而为肥胖问题所困扰,等等。

猜你喜欢
汪曾祺吃货美食
美食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美食都被玩坏了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
吃货笑点多
爱逃课的汪曾祺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