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彼壮志写记新生

2020-11-02 02:21王倩
书画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海盐中国画山水

王倩

20世纪50年代初,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表示,“新国画”一要“内容新”,二要“形式新”,为此“必须以对实物的描写来代替临摹,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本课程。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画花鸟虫鱼的也必须写生,对人对自然都必须有比较深刻的观察……我们要以科学的现实主义作为我们批评与衡量我们的艺术的标尺,一幅画的好坏必须首先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这个观念代表了当时文艺政策的主流要求,促成了50年代国画特有的面貌:一批从传统中走来的画家纷纷扭转创作方向,一方面在某些方面保持着和传统一脉相承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以敏锐的政治领悟力在作品中描绘当代人物和时代景观,努力挖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中国画的作用和价值。无论是1954年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还是1956年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宋文治的《桐江放筏》,大江南北的画家们纷纷用自己擅长的笔墨描绘着新时代的生活。钱松喦作为20世纪中期金陵画坛的代表,他结合自身所长也做出了个人的尝试。本文仅以钱松喦在50年代的艺术探索为例,分析钱松喦在60年代山水新貌确立前的过渡期的艺术面貌。

钱松嵒生于文风悠长的江苏宜兴,在其前半段艺术生涯中,文人山水传统是其学习和创作的主要参照。据统计,1918年至1949年,钱松嵒画了不下500幅传统山水作品[1]。早年习古经历使钱松嵒对古人笔墨熟稔于心。作为传统山水画的传人,钱松嵒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密切联系,但其同样也在寻找着突破。20世纪30年代,钱松嵒以传统山水图式作《峻山行旅图》并题曰:“不负桑弧志四方,一鞭万里亦眉扬。素衣莫叹缁尘涴,到处旗亭有酒尝。昔人咏行旅类多乡思客愁之什,予此诗故作壮语以矫之。一笑。”诗中流露出其意欲在旧题材中开辟新面貌的壮志。

新中国成立后,幽居无锡乡间的钱松嵒终于能够走出家门,在写生浪潮中全身心地投入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中。50年代,钱松嵒的活动范围主要围绕其所在的江苏展开。当时的中国,农业生产仍是各地着意解决的重要问题,钱松喦据此创作了《治螟图》《拔界杨》等表现农业生产题材的作品。其中,《治螟图》主要表现的是当地学生参与农村治螟工作的社会现实。钱松嵒在作品题跋中说:“我是参加南桥一队的,这幅画,便是描写本校学生正在秧田里捕蛾采卵,对准螟敌,作歼灭战的一个紧张热烈的场面。”作品体现出画家以记录时代生活为主旨的创作态度。而就表现手法来说,作品却仿佛是清代以来耕植图的变体:既往穿梭田间的农夫被现实中的学生代替,农耕场景被治螟工作代替,气氛的“紧张”与“热烈”更多是通过对人物姿态的描绘来传达。如何将新时代的生活体验、写生经历与传统艺术图式融合?如何突破“传统山水+现代人物”的生硬组合?如何在聚焦人事活动的同时依然保持山水画的独立特性?这些成为当时中国画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钱松嵒做出了多样的尝试。

1956年,钱松嵒创作了《瘦西湖》一作,作品兼取了明清以来金陵实景山水的绘画图式以及现代写生态度,将江南山水的清雅特质和大众游园的社会风尚融注笔下。为凸显瘦西湖的当代风貌,钱松喦有意选取了焦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其有别于明清实景山水的散点透视,所绘场景更显开阔。这也为观者带来了更多的“现场感”,进而证明画家本人的“在场”。钱松喦通过《瘦西湖》的创作,展现出传统皇家园林在新中国转变为人民公园的历史突破,这和李可染1952年创作的新年画《劳动模范游园大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作品皆体现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方针。透过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钱松嵒的创作历程中,画家已不再是单纯为画而画,其作品更多强调的是新时代生活情境下人民大众崭新的生活状态,作品也是艺术家本人内心愉悦之情的映现。在传统中国画和新时代审美精神的结合过程中,对画里画外“人”的状态和情绪的表达始终是其关注的重要所在。

究竟什么样的传统是可以被继承、改造的,什么样的山水样式更能与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相结合?50年代的钱松嵒在不断地总结、转换和尝试。1958年,“大跃进”计划的提出使全民投入生产狂潮。为使美术作品契合时代浪潮,钱松嵒创作了表现社会生产题材的《无数银山积海盐》和《芙蓉湖上》(见扉页)。

《无数银山积海盐》是钱松嵒基于黄海写生归来的创作,描绘的是黄海岸边的盐业生产场面。前景处,多艘船聚集海港,其中一艘正在装运,盐业工人们挥铲劳作,努力将船中大部分空间填满海盐。这些工人中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还有母女二人立于船头,在海盐外运的关键时刻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待其装满后,这艘船將像左下角的货船一样,扬帆远航,顺着水陆将来自海边的生产成果运输至内陆腹地。在它们后面,还有数艘船停留港口,等待着装载、运输。而作为画面主体,一座银白的大盐山傲然耸立在画面的中心,盐山的高度也许略带夸张,但也契合当时当地人们对于海盐丰产的印象,颇有“人定胜天”的豪情。近处的盐堆上,机械吊装运销原盐业已展开,待运的货船也即将满载;而在远处,盐场工人们还在肩挑背扛地辛勤劳作,穿梭于盐田与归坨处之间;及至画面最远处,归坨好的盐山被整理成规矩的梯形,覆盖着防水布,承载着盐业工人的希望,等待着被远运。

同样是表现生产的“繁忙”与“热烈”,《无数银山积海盐》没有像《治螟图》那样过多关注生产过程,而是聚焦海盐丰产后人民欢欣的归坨场面和外运环节,特别是前景对渔船装载过程的丰富描绘,画家通过对人物和船只之间互动关系的细腻描绘,充分展现出写生对于充盈艺术形象、表达画面气氛和情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生动的现实情境并不影响其作为一幅带有深厚传统底蕴的中国画作品而存在。事实上,钱松嵒对传统绘画精神的深刻领悟一直以最明显的位置出现在《无数银山积海盐》的画面之中。他曾在20世纪40年代作《山居银装图》,作品采用传统“一水两岸”式构图,勾描了冬日静谧的雪世界。我们可以在《山居银装图》和《无数银山积海盐》的画面结构中发现有趣的相似性:画家保留了前景作为事件主要发生地,以繁忙的生产环节取代文人徜徉于山水之间的雅趣。此外,画家还巧妙地将白色的盐山对照传统雪景山水,在利用染天、染水的技法表现“山体”之余,雪景山水中较少的皴擦使用有效地消减了中国画特殊笔墨语言带来的和现实的疏离感,传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恰恰印证了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从结果来看,整幅作品不仅摆脱了传统中国画的空洞感,也不再有早期国画改造过程中的生硬嫁接,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

在《无数银山积海盐》中,钱松喦通过山体上视觉元素的变化——中景山体着重表现生产与归坨的过程;远景山体强调丰产后物资整装待发的状态——为作品赋予了时空感。伴随画面的推移,中远景和前景之间共同叙述的故事渐次拉开序幕,时间的延续性也随之体现出来,作者的叙事意图呼之欲出。

1958年,钱松喦还创作了《芙蓉湖上》。据题跋所言,这件作品是画家“冒着烈日风雨与自然作两个月的艰苦斗争”而得来的佳作。《芙蓉湖上》与《无数银山积海盐》略显不同的是,后者依托雪景山水而来的艺术渊源并没有给予其太多笔墨发挥空间,而在《芙蓉湖上》中,则可见画家精谨浑厚的笔墨功底,秀雅别致的设色品位。不过,作品中更为突出的是画家对于空间架构和画面钩沉的能力。作品将繁忙的社会生产场景清晰有序地舒展在观者眼前,不禁令人联想起北宋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市井一角,丰富的画面细节使之甚至具备了纪实性色彩,作品成为传统山水手法与时代生活又一次成功的结合。当然,与《清明上河图》相比,这件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其精准地传达出无锡地区的社会新变。在画面右下角的画家自题中,钱松嵒写道:“无锡为工业区兼风景区,解放后日渐繁荣美丽,此仅写其一角。”1957年以来,国家确定了用组织和動员的方法来实现农业和工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目标。为表现这一时代命题,画家以俯视视角再现了当时无锡湖畔繁忙的社会生产场面。其中,画面前景主要表现农产品的运输情景,而远景则着重反映工业区的发展情况,传统“一水两岸”式构图在这里别有新意地构成一个城市的两个发展面向,凸显出当地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突飞猛进。当然,钱松嵒在钩沉这个时代命题的同时,始终不忘表现江南山水特质,他执着地在前景郁郁的树丛间,中景岛屿的古雅建筑中,远景的迷蒙山川里,渗透着江南风景的秀丽,这反映出其笔墨基因中特定地域的审美情愫。

在《芙蓉湖上》一作中,钱松嵒的叙事意图体现得同样突出。画家借助细节的刻画,描绘出农业物资通过卡车输送到江边,又通过水运供给河对岸工业区的现实场境,进而反映出传统鱼米之乡的江南在新中国面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以及转型期取得的生产突破。画面是静止的,观者却仿佛透过画面看到了那个时代。但是,这种作品又和纪实性作品存在一定区别,因为这里汇集了画家数月写生得来的经典场面。在“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过程中,钱松嵒通过对当时最具代表性社会元素的编辑、整合,用绘画作品谱写着时代的壮歌。

相较古代文人山水中个人的、内向型的观感形式和含蓄的审美气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更强调群体的存在价值,艺术的审美定位更为热烈、激昂,表达也更为直接。这和当时中国鲜明而突出的集体意识有着密切关系。艺术家身处时代洪流之中,亦强烈感受到某种改变应该出现。在50年代的钱松嵒作品中,这种改变突出反映在对于时代生活的直陈当中。通过对钱松喦50年代山水画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他赋予了已经高度程式化的传统山水图式以新时代的审美气质。他的山水作品更加突出情绪的表达和营造,画面的抒情性和叙事性更为直接和强烈。画家将时代人物和景物片段以生动的戏剧化情节并置在画面中,观者可以通过其中关键性的片段找寻或想象出完整的生产生活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连接为一幅完整的时代画卷。这正是钱松喦在这一模式的山水创作中取得极大成功的原因所在。从传统绘画的优雅,到时代生活的激情,再到20世纪中国画中可贵的热烈而直率的气质,钱松嵒找到了他的山水发展新方向,而这也为他在60年代贯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思想,开创当代山水新貌,敲响了前奏。

猜你喜欢
海盐中国画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粗海盐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山水朋友
粗海盐
书画名人汇
海盐可可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