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梓筠
【摘 要】19世纪以来,哲学与音乐的交流日益紧密,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悲剧美学观中找到了许多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元素,拉赫玛尼诺夫作为19世纪的伟大作曲家,我们有理由推断,此时的悲剧美学观同样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试图从悲剧美学角度解析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帮助人们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产生更多的共鸣。
【关键词】悲剧美学;钟声主题;醉境;梦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69-03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写作了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享誉世界。拉赫玛尼诺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饱受战争困扰,拉赫玛尼诺夫在中期时又经历了人生的大变故,俄国革命爆发,生活的压力使拉赫玛尼诺夫变得十分压抑,不善言辞的他将所有情绪都融入了音乐,于是悲剧性开始成为拉赫玛尼诺夫中期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
由于20世纪初战争频繁,人类精神饱受折磨,传统的理性悲剧美学开始向非理性转变,艺术不再着眼于道德教化,而更多是反映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将视角转移到人自身的感受。这样的非理性悲剧美学观与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悲剧色彩有众多相似之处,于是笔者大胆猜测,是否能从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悲剧美学观中获得启发,从一个新的方面理解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悲剧的含义。
小调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出现频繁,小调的色彩灰暗,忧伤,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而在全套《音画练习曲》18首作品中,唯有op.39 no.9采用了大调写作,是这部作品突然舍弃了悲剧性,变得明亮欢乐了吗?然而除了调性的变化,作品中仍然频繁出现其常用的悲剧手法,使其仍然没有逃离悲剧性的范围。那么在这部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为何抛弃以往钟爱的小调写法,改用大调写作呢,大调性带给了这部作品怎样不同的悲剧效果呢,作品中的悲剧性又能从尼采、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中得到什么重要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从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比喻的醉境和梦境下探寻拉赫玛尼诺夫写作这首作品的心境,从而解释大调性给作品带来的非同凡响的悲剧效果。
一、梦境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保障,这个时期的悲剧美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代表,将悲剧视角对准了人的内心世界。
尼采等人认为,在梦境中,人们直接领会形象,想象出人的意识中追求的样子,从而暂时逃离往日的苦痛,使自身得以喘息。
拉赫玛尼诺夫写作音画练习曲op.39 no.9时,故乡俄国正处于十月革命爆发前期。由于不清楚十月革命会为自身带来好或坏的变化,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纠结之中,逃离现实的渴望推动着他,走入梦境中寻找答案。为了在美梦中获得安慰,拉赫玛尼诺夫把现实的所有压抑与忧虑,放在无边的天空中,帮助自我抵御对生活的恐惧。叔本华对此解释,艺术上敏感的人与梦幻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比作哲学家与存在之现实的关系。最早古希腊人所处的环境并不能让人安宁生活,为了生存,安排了奥林匹斯诸神光辉梦境,来抵御现世的恐怖与可怕。而即使到了20世纪初,由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人们还是需通过梦境来抵御自己对战争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尼采认为,在艺术和审美领域,人的权力意志可以获得补偿,人们通过艺术可以把人生和世界审美化,把苦难的现实转化为愉悦感。
拉赫玛尼诺夫在《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中,将痛苦通过不和谐的和声唱出来,其中复杂的织体结构、强烈的情感冲突,描绘了一个个在拉赫玛尼诺夫脑海中不停闪现的画面,让听众在充满硝烟的残酷的战场,与甜美的梦乡中来回穿梭。这样写作的原因,其实是拉赫玛尼诺夫在寻找一个支撑点,一个支持自己走下去,继续面对苦难的支柱,这个支撑点就是梦境。拉赫玛尼诺夫创造出一个梦境,在这个梦境中放大苦难,找到自己生活下去的动力,从而获得与悲伤对抗的力量。
二、醉境
醉境是尼采在狄奥尼索斯精神中提出的,是为了对抗人类内心的恐惧。
长久以来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即将终结,新旧势力相互对抗,城市乱作一团,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等曾经支持革命的人因为生活失去了保障,开始害怕革命带来更大的灾难。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了迷茫,生活上的压力使他恐惧彷徨,然而拉赫玛尼诺夫没有选择逃避痛苦,他选择了直接面对,全身心进入了酒神的忘我境地。
叔本华描述了一种恐惧:当人突然对自己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感到困惑,并且他以往所依据的定律在任何一种形态下都遭遇例外之时,就会产生这种恐惧。尼采认为,为了一种审美直观得以存在,沉醉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缺的,这是引导悲剧人性升华的意义所在。当人们面临痛苦的恐惧时,除了可以到梦境中寻求力量,还可以到醉境中里“忘记自己”。醉境艺术最大的意义在于使人們相信生存的快乐:然而寻求这种快乐是有条件的,就是直接面对它,沉浸在这种现象之中,不逃避,不躲藏,真的投入了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进入醉境,拉赫玛尼诺夫抛弃掉自己的主观性,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他自己与世界心灵合一的画面:一切原始矛盾,原始的痛苦和欢乐都生动起来,不再是单纯的印象。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祖国一望无际的草原,是幼年时经常听到的教堂钟声,是生活带来的压力与绝望。多愁善感的天才在这忘我境界中感受到一个美轮美奂、充满象征意味的世界。在这样的醉境中拉赫玛尼诺夫成功丢弃自我,在这画卷中与世界独处,静思默察。
为了更深入地剖析悲剧美学观在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9 作品中的体现,笔者接下来将会对作品中出现的悲剧手法做出具体分析。
钟声主题:
钟声主题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常用的悲剧手法之一,一生写作的众多悲剧性作品中,钟声主题出现的频率极高,拉赫玛尼诺夫运用其独创的钢琴和声模仿钟声,似乎在警示人们灾难来临,又似乎在宣泄自身的愤愤不平,因此钟声主题常常被看成作品中的死亡讯号。
而在作品音画练习曲op.39 no.9出现了不同情况,与以往的作品相反,op.39 no.9采用大调的写法,舍弃了运用小调展示心中悲愤的方式。大调使人感觉到光明、希望与力量,拉赫玛尼诺夫写作这首作品时,更多是渴望获得力量,使其逃离黑暗,奔向光明。因此,与以往拉赫玛尼诺夫用钟声主题表达悲剧情愫的情况不同,这里不是用钟声来表现丧礼,而是用来表现希望。
拉赫玛尼诺夫喜欢在钢琴音乐中突出音响的饱满,图1分别是曲子的开头和结尾,在曲子的一开始用八度音程与和弦相间的方式模仿钟声与它的回声,由包含降b音的柱式和弦组成,四分音符的节奏稳健推动,通过运动平稳的“钟声”,体现出一种摇摆的潜在力量的逐渐累积相结合。结尾是一段排山倒海式的双音与八度组合的下行,形成强烈的冲击感,紧凑而辉煌。作为这册《音画练习曲》的最后一首,模仿钟声的八度从开始一直贯穿到结尾,激情澎湃,展现了俄罗斯式的浑厚的力量。
钟声听似嘹亮,实则遥远。这是来自拉赫玛尼诺夫儿时记忆中教堂的钟声,当人们不满于现实生活时,时常会回忆以前经历的美好时光。而拉赫玛尼诺夫最美好的时光是童年被外婆带去教堂听钟声的日子。正如尼采所说的梦境一般,拉赫玛尼诺夫沉浸于童年的梦境当中。于是,作品中的钟声不是以纯粹和谐的八度出现,而是加入了许多不和谐的九和弦、十三和弦,使钟声主题不只是庞大的声响,而是沉甸甸的重量。
拉赫玛尼诺夫进入悲惨的梦境,伴随着最爱的钟声去体验生活的痛苦,苦难的现实转化为愉悦感。一个个和弦的强烈进行,仿佛在寻求毁灭,从而赢得重生。拉赫玛尼诺夫在希望革命胜利的同时,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困窘感到担心,作为俄国革命的支持者他有着改变陈旧制度的决心,如同梅特纳所说:“每一回,当第一下钟声响起,你就会感觉到整个俄罗斯精神奋发挺身而起。”眼看着革命即将成功无比兴奋,然而深入其中,体会到革命带来的是人民的颠沛流离,曾经生活富裕的作曲家不知如何抉择,于是钟声把拉赫玛尼诺夫带入梦境,逃离纷扰。
小二度与连线跳音:
二度进行由于音区的狭窄与不和谐,经常使人有一种压抑的感觉, 拉赫玛尼诺夫时常用这种旋律手法写作。下行小二度具有某种语义化的含义,是表达悲伤、叹息和哭泣的方式,是拉赫玛尼诺夫经常采用的悲剧写作手法之一。
图2的上行小二度与下行小二度交错,左手部分男高声部下行,男低声部上行,右手同样女高声部下行,女低声部上行。连线与跳音的交替给音乐增加了一丝丝活力感,是直面悲剧后在醉境中找到的快乐感受,给沉重的心灵增添了一些可爱幽默的色彩。这是整个作品中最安静的片段,经历了前面的狂风暴雨、痛苦挣扎,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进入了醉境,在醉境中“忘记自己”,忘记生活中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挣扎,找寻一个平静的地方让自己得到休整。在醉境中离开尘世的困扰,找到一个安静的圣地倾听悲伤。小二度上行表达的是希望,小二度下行表达的是失望,频繁的小二度上下行转换体现出他在希望和失望中间辗转徘徊,拉赫玛尼诺夫渴望在醉境中找到快乐,找到生活的答案。
死亡主题:
死亡主题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经常出现在其作品中。生活的混乱不堪使艺术家们的脑海中不停地出现“死亡”的印象,他们恐惧死亡,又向往死亡,仿佛在死亡中寻找解除痛苦的灵丹妙药。正如尼采等人认为的悲剧中的死亡一样,死亡主题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对现实生活的失望、郁闷,他渴望在梦境的毁灭中寻求重生。图3第一小节右手低声部A到降A的反复进行,是一种对死亡的哀悼,同时左手单音四度旋律级进上行,然后在降A、降D,还原A、还原D徘徊,这种重复性的展现是他表现死亡主题的一贯手法。似乎陷入了无尽的深渊,在地狱反复地自言自语,不知所措,这样的音符唱出了他的纠结、迷茫、不安。紧接着图3第二小节出现了强烈的对比,迎来了激动、热烈、雄壮的和弦,似钟声般的声音,双手和弦重音,连接双手同向分解和弦琶音下行,将拉赫玛尼诺夫从绝望中震醒。拉赫玛尼诺夫曾这样描述他中期作品的死亡主题:“它将与全曲形成一个极其鲜明的对照,速度相当快,令人紧张而又充满情感,可这个片段并不属于画面,它实际上是其的补充。总之,它构成了所有必要的对比。前者象征死亡,后者象征生命”。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主题看似描绘死亡,实则体现重生。拉赫玛尼诺夫的中期作品死亡主题的旋律后,通常会接一个雄壮的旋律进行对比,表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不朽。拉赫玛尼诺夫走入梦境,将自己心中的悲凉用死亡主题展现,紧接着又创造强有力的和弦将自己从死亡中解救出来。拉赫玛尼诺夫先将自己毁灭,再借助梦境热烈的和弦帮助自己重生,从而获得尼采等人所说的另一种快乐。
三、结语
尼采等伟大的哲学家和拉赫玛尼诺夫虽然不是同一领域的艺术家,却因为相同的时代背景,在悲剧美学中找到了双方的共同点,并能从这些共同点中获得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op.39 no.9新的认识。在悲剧美学的帮助下我们似乎走入了拉赫玛尼诺夫当时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在怎样的心境下誕生,这对我们学习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好处。带着对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no.9的新的认知,重新聆听与演奏这首作品,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获得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敏.尼采悲剧美学视角下的<西班牙悲剧>[J].海外英语,2019,(1).
[2]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赵馨.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死亡”主题[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0,(03).
[4]罗巍.拉赫玛尼诺夫的时代与他的<音画练习曲>[J].武汉音乐学报,2014,(01).
[5]蒋博彦.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文献[J].钢琴艺术,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