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档案治理视域下的档案信息治理是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实现档案信息化是时代赋予档案人的光荣使命,推行档案治理信息化首先就要采用科学化的现代档案分析理念,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引用,改变传统的管理本位的观念,规范档案信息和档案信息的环境治理,同时以技术为创新,提升档案管理的综合治理能力,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的优化。
关键词:档案治理 档案信息治理理念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01
前言
随着档案治理的不断深化,档案治理现代化能力的不断提升,使档案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顺应时代需求产生的新型服务,所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档案的认识和体验程度。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众档案意识不断提升,加速档案信息技术的变革,使档案的管理应用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提升公众的服务力度和公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治理视域下的档案信息治理理念
档案治理相对于档案管理更具时代性,其集合了档案管理的管理理念,以保障国家利益为管理目标,同时采取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使档案管理成为一种复合的治理方式,提高档案管理的主导作用。由原本单一的档案管理部门,实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组成的档案治理的多元化主体结构。实现了档案治理的多元化、民主化、平等化。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形式,进而实现自上而下的传动方式。多元化的主体意味着多元化的客体,在档案治理中除了体制事业单位的檔案事物之外,还包含以档案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个体为主体的档案活动,根据循序渐进的目标,使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协调发展,实现高效益的档案善治的目标,进而构建出档案治理的发展前景。
二、档案治理视域下的档案信息治理技术创新路径
1.加大档案信息和档案信息的环境保护治理
加大信息环境的保护治理,除了涉及信息自身之外,还包含信息所处的相关环境的治理,首先就是硬件环境,包含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规章制度。首先,就要加大相关的法制建立,不断地完善法律体系,为档案信息管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就这需要在《档案法》与《保密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之间的关于档案信息规定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采取明文规定的方式明确范围,进而提高社会主体的参与,进而为档案信息环境的管理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建立规范的档案局和档案馆的关系,明确档案信息和各政府机制的职能,规范档案管理的制度,使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产品的市场提供各项良好的环境,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规范内容,加大档案实体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为档案资源的完整性提供保障。最后,提高社会大众对档案信息的关注度和认知程度,使人们实现信息化的档案查询,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提高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形象和服务意识,就要求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仅要培训其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大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相关的信息治理的理念和技能,主要可以通过组织工作人员在线学习开通网络培训,进而树立工作人员良好的信息意识。
2.加大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加大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首先,就要不断提高档案工作部门的信息资源的质量,加大档案系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时地针对工作中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后续平台的开发与维护工作,加强档案工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档案的数据化管理,在基于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上,开通信息知识语义共建与关联的知识库,在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数据库(CBDB)上,用户可以通过注册与身份认证,在一定范围内远程查阅档案文献。其次,还要加大档案工作室的资源和结构的配比,加大档案类型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加大民间档案的收集力度,实现个体档案信息的交互利用,提高档案的适用范围。这就需要加大档案信息的收集范围,在除了收集政务档案的信息资源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各社交媒体和软件上进行收集,要加大对馆藏民生档案的开放力度,维护公众切身利益;还要加大对馆藏家谱族谱、地方志等开放力度,服务新时代文化建设。最后,升级档案服务技术,满足治理的与时俱进要求。扩展查档途径,推进档案资源共享,增加咨询方式的网络化、数字化。通过“云物移大智”等数字技术延伸档案和档案研究的价值,如推进家谱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发现档案的情感价值与人文价值。构建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平台,实现多元化主体和多样化档案信息的融合开发,除了加大信息支持之外,还要加大多元化主体和多元化客体的沟通合作,同时针对档案服务工作加大宣传,不断加大档案管理的形象塑造,提高档案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结语
将档案服务质量优化研究纳入信息治理的宏观体系之中,能够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新思路,为档案部门应 对数字技术提升、用户需求变化和文化软实力要求等问题解决提供新方案。以档案服务质量为核心,对其优化机制分解为五个有机模块即优化目标、优化环境、优化服务内容、优化利用方式、优化反馈体系;并从用户体验、档案部门协调、国家治理等多方位考虑,提出信息治理环境下档案服务并不缺位。同时,需要理性对待档案信息治理过程中存在数字化转换率程度不高、信息交流鸿沟纵横、信息治理法律规范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响应国家治理的政策,基于档案实践现状,不断调整档案服务质量的评价层次与指标,深化档案服务质量优化理论。收集用户反馈的“原始评价”信息,例如,在档案“三微一端”平台上开设“后台互动”界面,将信息地反馈给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根据用户的体验反馈进一步完善档案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金波,晏秦.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J].档案学研究,2019(06):2-3.
[2]常大伟.档案治理的内涵解析与理论框架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8(05):2-3.
[3]万恩德.解构与重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后现代转型[J].档案学通讯,2018(02):1-3.
作者简介:吴倩(1987.1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