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积才
近期,我国以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不断遭到美国制裁打压,成为近两年持续的热点话题。国际竞争已经由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不断深入到科技领域,形势异常严峻。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可以巨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为人类造福。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芯片数量为4175亿多件,金额达到3120多亿美元,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芯片市场。芯片是产业链的顶端产品,利润十分巨大。在全球化时代技术全球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全球共赢,这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美国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促进中国多买美国芯片才对。虽然违背常识常理,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这是为什么?
世界虽然走到现代,运行的依然是丛林规则。技术落后就要挨打。17世纪英国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美国和德国率先发明使用电力(第二次工业革命)而称霸世界,美国20世纪运用信息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强化了全球霸主地位。近代历史,是一部技术为王的历史。曾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洗劫了中华帝国,如今,技术追赶让中国迈上了振兴征程。以華为为首的企业集群进行的5G发展战略,将引领中国走上自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计算机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又是一次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将让中国走上全球科学技术的顶端,根本上动摇西方得以支配世界的科技霸权。
全面脱钩,芯片断供,会极大地迟滞国家的发展,还暴露了诸多未曾关注到的问题。我们的大学智库竟然无法为华为提供智力支持!有报道称,处在世界舆论风口浪尖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接受央视记者采访,不谈公司不谈技术而谈教育。任正非认为,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国家的未来就是教育,比起研究芯片,更重要的是要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这就是“任总的远见”。目前,华为公司拥有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5G技术领先的华为,事实上已成为了最具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大学。
核心技术是制约国家发展的“命门”。作为国之大计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科学技术素养?如何让教育更好地为技术创新服务?
首先,树立技术为王的教育理念。自古以来提倡学而优则仕,从事技术工作被看成低人一等,这种社会价值认知还存在。其实,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技术才是王道。从国家角度,实业能兴国,实业能强国,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要加强产业链各环节要素整合与创新。从社会角度,中国制造的巨大体量,需要数量庞大的工匠(工程师)队伍,要把人口红利变成工匠红利,要提倡工匠强国,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工业强国是制造强国,更是技术强国。从个人角度看,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在技术实践中进行技术革新,既强调熟能生巧,又强调巧能创新,做一位技之精者、技之王者,精益求精,应该是高尚的追求。
二是设计技术为王的课程体系。当前的学校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科学教育,这种科学教育也仅强调理化生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动手实验能力以及由此展开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忽视技术教育,高中开设的通用技术教育也只是技术知识普及教育,而且知行脱节。在当前的管理体系中,学生的科学知识教育由学校教育完成,每年一届的各级青少年创新大赛则由科协系统完成,学生的各种模型(车模、海模、空模等)则由各种社会团体介入,学生的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处于脱节状态。所以要重建中学科学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以基本技术为线索,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制作安装、工艺流程、实效测试等操作性技术于一体,将数学(数与形)、科学(理化生等)、美学(时空等)等学科知识集于一体,持续研究与改进,久久为功,把技术作为课程目标,以技术为课程开设逻辑起点,以技术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三是建设技术为王的路径通道。当前,不少技术学院(学校)的前面,往往加上“职业”,学生进这样的学院(学校)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似乎只能是“蓝领”一生,从此与“金领”无缘。难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以后就不要“职业”了吗?并且往往是专科到顶,没有学历上升的通道了。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目前学术型大学与技术型大学呈7:3的比例严重失当,技术立国智造强国的今天,这一比例应该是3:7。学术型大学要为技术型大学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技术型大学要成为学术型大学理论成果的孵化基地。学业价值在于用,用,则能得到基础支持。
国之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在百年未有大变局背景下,技术是关键,技术是重心,技术是高地,要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行业鼓励技术创新,提倡技术为王,大力推进技术立国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