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
入秋后,第二波新冠疫情如猛虎下山,肆虐欧洲。仅仅20天,欧洲31国累计确诊的新冠病例数,就从10月11日的405万飙升至31日的716万,日均确诊15万例以上。其中,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法国合计确诊病例,从10月11日的284万飙升至31日的467万,日均确诊超9万例。欧洲第二波疫情看起来比第一波更可怕。
面对最近来势汹汹的疫情,西班牙政府率先封城,德国和法国政府紧随其后,英国政府这两天也作出封城决定。这些防疫措施尽管受到争议,但欧洲多数人经过上半年的疫情,已经改变了之前的看法,认为其的确行之有效。
上半年欧洲出现第一波疫情时,最开始有些国家表示会采取群体免疫策略,但随着感染人群快速扩大且死亡患者的数量大大超过预期,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基本都被迫采取封控措施,使得疫情出现拐点。但是夏天的到来和边境的开放,欧洲社会出现短暂的热闹景象:不少欧洲国家不顾本国潜在的疫情,为了快速恢复经济,纷纷向外国游客伸出橄榄枝,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到处参加聚会,公共场所不采取防疫手段,这都为新冠疫情的反弹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当前欧洲疫情的再度暴发、特别是之前抗疫能力较强的德国疫情加重,说明了什么?不少欧洲媒体反思称,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绝非一蹴而就。在反思的同时,欧洲人也在改变之前的认识:
一是一些国家出于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考虑,在不具备复工复产复学的条件下,仍然抱着侥幸心理放松疫情管控,最终自酿苦果;二是英国及瑞典等国政府一度推崇的“群体免疫论”不可取,只会误导民众,错失疫情防控良机。时至今日,英国超百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人数位列欧洲首位绝非偶然。
在第一波疫情过后,欧盟及其成员国采取包括投入数千亿欧元巨资来恢复欧洲经济的一系列措施,看似务实可行,却不料经济尚未见多大起色,更加严重的第二波疫情就汹涌而来。从经济上说,如果不采取封城的严控政策,夏季的努力不仅白费,而且疫情的强势反弹势必会对欧洲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就给欧盟决策者和各国政府出了一道难题:要优先恢复欧洲经济,还是优先做好疫情控制?
优先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固然美丽动听,但前提是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欧洲各国的难题是对外依存度高,开放边界有可能引发疫情蔓延;闭关锁国相对能控制疫情,但经济恢复将更漫长。如果优先管控好疫情,对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当然有益处,但可能引发各国利益集团及部分民众的强烈不满,对财政捉襟见肘的一些国家政府来说,管控疫情需要花费巨资,钱从何而来也是个难题。以欧洲的国情及疫情来看,德法英等国政府采取封控措施、延长宵禁、取消圣诞市场以及提升警戒级别,都属应对疫情的一些强力手段。
长痛不如短痛,欧洲各国时下的封控是以短痛来换取尽快控制住疫情,但其实欧洲国家现在的防控也是“有限封城”。欧洲5大国虽然发布“禁足令”,要求民众尽量不要出门、不要聚会,但同时政府不得不考虑到民众的感受、顾忌社会舆论。于是,封城不但有着半个月或一个月有效期,而且允许大中小学校继续上课。尽管力度不够、范围不广,效果会打折扣,但欧洲决策者在重大疫情面前,既要考虑民众对封城的心态和接受度,又要考虑封城对恢复欧洲经济的影响度,确实左右顾忌、难以取舍。
新冠疫情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冲击还将持续,欧洲经济走出困境还有待时日,也许欧洲国家最好的出路就是尽快研发出应对新冠疫情的有效疫苗。▲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