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
[摘 要] 茭白是一种常见的水生蔬菜,具有美容减肥、补虚健体等功效,深受人们喜爱。茭白分为两大类,即单季和双季,早熟栽培技术对提高茭白的经济效益和销量,提升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浙江省衢州市当地实际情况,主要介绍双季茭白早熟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种、选地、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采收及病虫害防治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季茭白;早熟栽培技术;衢州市
[中图分类号] S6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6-91-2
茭白即高笋,其产量远远超过普通蔬菜,茭白生长状况良好时,每667 m2产量可达1 500 kg。浙江省衢州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地理条件优越,气温和降水适宜茭白全年生长。随着早熟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双季茭白上市早、品种优良、产量高,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推广早熟栽培技术,提高茭白产量和品质,本文主要介绍双季茭白早熟栽培技术要点。
1 品种选择
茭白主要是通过分株的方法进行繁殖,品种直接影响茭白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要严格筛选茭白品种,一般选择浙茭2号和龙茭2号[1]。此外,选择茭白母株时,要将结茭多、茭型好、结茭位置低、株形整齐、没有畸形的茭墩留种,双季茭种应精选3次。第1次在夏茭采收时,按照标准选择优良品种,并做好标记;第2次在春茭采收时再次筛选第1次所选择的种株,去除不合格的种株;第3次是在田间管理时进行移栽去除,留下优良种苗。
2 选地
栽培茭白所选择的水田一般比较低洼,大多选择黏性壤土或壤土。由于茭白所能承受的最大水深在25~40 cm,与其假茎高度相差不大,因此,最好选择能够人工控制水位的地块,做到能灌、能排,确保在台风暴雨天气状况下水位不会过高,如果水位超过40 cm,茭白则会遭受涝害,甚至可能产生变异,大大增加病害发生率,严重影响茭白的品质和产量[2]。
3 双季茭白栽培技术要点
3.1 夏茭
3.1.1 整地施肥。茭白不宜连作,通常在春季种植的茭白前茬是单季稻田,经过两三年的旱田作物种植后再开始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夏茭种植时,应选择土层深厚松软、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地块进行种植。此外,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深耕晒垡,疏松土壤。茭白需肥量大,应将羊栏肥或鸭肥等有机肥、过磷酸钙、碳酸氢铵作为基肥,并根据实际,施足基肥,以保证茭白高产。施肥后,可对土壤进行一次翻耙,使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再灌水耙平。
3.1.2 定植。一般情况下,夏茭在春节前后移栽。移栽时,应带泥挖出老茭分成小墩,分墩栽植,每个分墩带三四个芽。在定植过程中,需注意不可砍伤茭白根,将茭白分切好后,按照分株后立即定植的原则,定植到事先整理好的茭田中。每667 m2插2 200~2 400株,株距25 cm左右,行距50 cm左右,种植深度以根部埋入土壤8 cm左右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瘦田要密插,反之稀插,同时,田间应保持一层薄水,以促进茭苗成活。
3.1.3 田间管理。①追肥。茭白移栽7 d后,当茭白田块中水层颜色呈清水时,可施加一定量的碳铵,以利于分蘖。当茭白苗长至6月底时,分蘖基本完毕,此时若出现苗瘦、植株矮、影响日后出茭的情况,则需施加一定量的钾肥促进生长。②灌水。由于夏茭生育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因此要适当早管促早发,立春前2月上旬可灌水至10 cm,并确保水量。③除草、黄叶。茭白定植成活后,要及时剥去黄叶、老叶、病叶及不健康叶,加强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性。一般情况下,茭白成活后需除草两三次。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连根拔除无法形成茭体的雄茭和品质差、无法食用的灰茭。此外,茭白种植后,要进行耥田除草,一般情况下,需耥田两三次,耥田后,田间如仍有杂草,则要用手拔除,拔除的杂草可踩入泥中作为肥料。④采收。夏茭采收的最佳时间为5月中旬,可采收至6月下旬。当茭株孕茭部显著膨大,心叶相聚,两片外叶向茎合拢,假茎露出1~2 cm洁白茭白时即可采收,采收时扭断茭株即可。夏茭采收后期,应及时采收,防止气温升高导致茭白发青变老。
3.2 秋茭
3.2.1 整地施肥。6月底夏茭采收结束后,将茭白植株粉碎还田,耙平整地。7月上旬,从留种田挖出种苗丛,进行栽种。秋茭因适宜生长温度时间短,分蘖较少,可适当密植,每667 m2插2 400~2 500株。種植时,最好在多云天气或下午种植,种植深度约15 cm,秧苗白色基部入土即可。
3.2.2 田间管理。秋茭种植的水位为4~5 cm,成活后可加深到6~7 cm,随着植株的生长,应逐步加深至18~20 cm,但不能超过叶枕。秋茭收后水位要落到3~4 cm,在茭白休眠期保持1 cm水层,防止薹管腐烂。秋茭移栽后20 d,要施加一定量的尿素;秋茭开始采收后,要施加复合肥。当温度低于10 ℃时,要及时覆盖大棚薄膜,并保持棚内温度在20~25 ℃,温度高时应及时揭膜通风、降温、换气,并补充CO2。
3.2.3 采收。一般情况下,秋茭在9月底或10月初时开始采收,如果田间养分充足,管理到位,大棚里温度适宜,则可采收到11月底。秋茭采收时,应从中部开始拧断,防止损伤根系。采收结束后,要适当揭开大棚,降低温度,从而将植株上的茎叶冻死,并及时去除老叶,以利于根部新苗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茭白主要有四病三虫,如胡麻叶斑病、纹枯病、锈病、螟虫、飞虱等,茭白的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无公害生产茭白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4.1 病害
4.1.1 胡麻叶斑病。胡麻叶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可发生在茭白的整个生长期。前期主要表现为叶片上有黄褐色小点,随后病斑周围慢慢出现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现褐色,而中间为灰白色。随着病害的加重,病斑将会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斑,若湿度较大,表面会出现霉状物。对此,可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一是结合冬前割茬,将病残老叶收集并集中烧毁,从而减少菌源;二是注重肥水管理,不同季节施加不同肥料,适时喷施叶面肥,及时补充钾肥、锌肥、磷肥等,以增强种苗的抗病能力;三是药剂防治,孕茭期慎用。
4.1.2 锈病。锈病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部位是叶片和叶鞘。发病时,叶片正面和背面均会长有隆起的小孢斑,呈黄褐色。当小孢斑发生破裂,锈色的粉状物将会从中散出,致使病斑散生密集,在叶片上呈不规则排列。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叶片枯死,或者植株长不高。对此,主要的防治方法如下:一是及时清理田间杂草以及有病害的茭株;二是注重施钾肥和磷肥,增加植株抗病性;三是高温季节要避免发病,对田间适当灌水,降低土温和水温;四是药剂防治,在5月预防期和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硫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7~10 d/次,连续防治两三次。值得注意的是,要交替使用药剂品种,切记孕茭期慎用药剂[3]。
4.2 虫害
4.2.1 飞虱。一是冬季时将茭白残体清理干净,降低越冬卵量基数;二是及时去除枯叶和黄叶,加大田间通风透光性,破坏成虫生存环境;三是药剂防治,用5%锐劲特胶悬剂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2 螟虫。一是在幼虫化蛹之前,将田间水分排干,待化蛹高峰期灌水13~17 cm左右,使水位维持3~5 d,即可将蛹淹死;二是在二化螟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在幼虫孵化期,选择5%锐劲特1 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 500倍液喷雾,7 d后再喷施1次。
5 结语
双季茭白早熟栽培要注意品种的选择、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每一个环节均要加强管理,特别是肥水管理和温度管理,从而避免出现病虫害。种植人员要高度重视茭白病虫害防治,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从而提高双季茭白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推动茭白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珠政,王彬,李永平,等.茭白春早熟高效栽培技术[J].园艺与种苗,2018(3):4-5,15.
[2]沈子尧,张永根,沈学根,等.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7(8):1335-1336,1339.
[3]钟兰,周凯,黄来春,等.设施早熟栽培茭白品种筛选及栽培要点[J].中国园艺文摘,2017(1):55-56.